中航工业直升机设计研究所(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诞生于1969年12月15日,或许是历史的机缘,就在这一天,国产直6直升机实现首飞。当年稍早前,航空工业领导小组会议决定组建新的直升机研究设计所,定点江西景德镇,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研究院和航空工业部,番号为福字901部队。 建所伊始,在国家投入甚少的情况下,直升机所干部职工自己设计、自己动手,建起了初具规模的试验、试制厂房和办公楼。上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直6、直7等型号的技术攻关。尽管在特殊的年代,型号研制历经曲折并最终下马,但直升机科研队伍在这一过程中成长起来了,在实践中提高了设计、试验水平,增强了技术储备,积累了宝贵的型号研制经验。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直升机所组织编制了我国直升机发展建议书并获得国家批复。1985年底,直8大型运输直升机首飞成功,1994年设计定型。直8填补了我国大型直升机的空白,是我国直升机型号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在直8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直升机所组织了直9武装直升机的反设计,开展了大量的论证研究和技术攻关。直9武装直升机在1988年实现首飞,1995年完成设计定型,这为此后专用武装直升机研制打下了深厚的基础。直11是直升机所第一次自行研制的轻型直升机,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1994年首飞,2000年设计定型。这一时期,直8陆军型、直9舰载反潜型等陆续列装,直升机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小阳春,直升机研制基本形成“生产一代、研制一代、预研一代”的格局和“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态势。 世纪之交,直10专用武装直升机的研制拉开了国产直升机争锋世界的征程。直10的横空出世极大地扭转了我国直升机的落后局面,将我国直升机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20年,基本实现了我国直升机技术与世界先进直升机技术接轨,达到世界第三代直升机的先进水平。此间,直升机所建起了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覆盖了直升机各专业,完整配套的设计、试验手段,更为可贵的是,一批承前启后的新生科研技术骨干人才也在实践中成长起来了。 2008年,中航工业重组整合,直升机所党政班子审时度势,大力实施“两融、三新、五化、万亿”战略,确立了“引领直升机技术进步,推动直升机产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以及“打造国际一流直升机研发机构”的宏伟愿景,型号科研迈入了跨越发展的新时期。直19专用武装直升机研制仅用了三年时间,直8型机、直9型机、直11经过不断改进改型焕发出无限生机,形成了庞大的家族。无人机直升机空白得以填补,无人机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国产直升机一次次为保卫海疆、抗震救灾、重大军演、海上护航做出贡献。在国庆60周年阅兵大典上,10架直8直升机、18架直9侦察直升机、18架直9武装直升机组成的三个编队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展现了国产直升机的雄健英姿。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直升机所认识到发展民用直升机的重大社会意义,迅即将民机研发摆上战略日程,集成此前型号,尤其是直10的技术创新成果,利用直8、直11的成熟平台,仅用1、2年时间就推出了AC313大型民用直升机和AC311轻型通用直升机,此后又按照最新适航标准,获得中国民航型号合格证,完成AEG(航空器审查)工作,打开了国产民用直升机进入市场的大门。 直升机所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国际合作。近30年来,直升机所与美、法、俄、意、加等国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世纪90年代,与美国西科斯基合作研制了S-92直升机,2005年开始了与空直(原欧直)共同研制EC175/AC352直升机的历程,这是一次“共同投资、共担风险、共同研制、共享市场、共享收益”的对等合作,树立了我国航空工业走向国际的成功范例,2014年,首架EC175交付用户,标志着这款先进中型直升机正式进入市场运营。 围绕军民用直升机背景型号关键技术、基础技术、前瞻性技术的研究,直升机所重点突出直升机特色专业的技术发展和能力提升,在总体气动、旋翼、结构与强度、飞控、航电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目前,直升机所拥有覆盖13吨级以下军、民用直升机常规设计、试验的手段和设施,直升机总体、旋翼系统、飞行控制系统、航空电子系统等综合设计、验证和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构建了体系合理、功能完备、技术先进、军民兼容、效率突出、覆盖直升机全部专业、适应直升机技术创新需求的直升机研发平台,实现了研发能力手段的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空前提高。 从建所至今,45年过去了,直升机所终于站到了与国际同行比翼齐飞的新高度。未来,直升机所将致力于突破大速度、新构型等直升机关键技术,具备自主研发倾转旋翼机、高速新构型直升机的能力,持续完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直升机研发体系,发展新一代直升机系列平台,加速赶上世界直升机技术发展的步伐,早日使我国跻身世界直升机强国之列,实现直升机人的“中国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