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典型通航制造商发展模式
2014-11-19 09:35  来源:公务与通用航空   赵长辉
       引语:总体来说,通航制造业的发展受通航产业和世界经济政治形势的影响较大,对外部环境和市场需求变化较敏感。与民用运输机制造业相比,通用航空器的市场需求波动相对较大。大多数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在外部环境剧烈变化、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往往难以为继,因此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至关重要。

  通用航空制造业属于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的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风险的战略性产业,并且具有军民通用的属性。虽然通用航空制造业主要是设计、生产小型航空器,但它所涉及的学科门类、所依赖的工业基础和技术条件与大型运输机、大型客机的设计、制造是一致的。甚至一些先进的航空技术都是首先在通用飞机上试用或应用,如创新总体布局,先进气动力技术(超临界翼型,翼梢小翼等),先进动力系统(脉冲爆震发动机,齿轮传动涡扇发动机等),先进材料和结构(全复合材料机身和机体),先进系统和设备技术(综合航电系统/玻璃驾驶舱,增强视景系统,合成视景系统,触摸屏控制器,整机降落伞技术等),新能源技术(太阳能,电动力,生物燃料)等。

  通用航空飞行器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种类最多、用途最为广泛的一类航空器,其年产量远远大于其他各类航空器。固定翼飞机(通用飞机)和直升机是两种最主要的通用航空飞行器。

  通用航空飞行器按用途、技术特征和性能特点可以分成数十种,各类机型的差别极为悬殊,同类机型的设计技术/布局也有很大不同。最高端的喷气公务机产品,特别是顶级的超远程喷气公务机,技术特征/复杂程度、性能和价格与客机接近或相当。最低端的简易航空器(如单/双座动力三角翼、超轻型飞机、旋翼机等)技术简单,价格甚至只有数万美元。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从事通用飞机/直升机整机研制和生产的企业500家,其中喷气公务机(含公务客机)厂商约10多家,涡桨飞机厂商约10多家,直升机厂商约20家,其余多为活塞飞机厂商。目前全球正在生产和研制的通用飞机/直升机型号约850个,通用飞机/直升机的年产量约为4000~6000架,年产值约为250亿~300亿美元,仅次于干线客机。

  具体而言,通用飞机/直升机厂商的发展状况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同时呈现一定的共性,其发展随着市场需求而变化,同时反映着市场选择的结果。

  喷气公务机、高性能涡桨飞机和高端直升机厂商,由于产品价值高、利润大,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发展状况较好。全世界高端通用飞机/直升机厂商只有约十多家,多数为历史达到四五十年以上的老牌公司。

  中、低端通用飞机/直升机厂商占决大多数,但由于产品价值低、利润小,市场需求波动性大,市场竞争较为激烈,企业的盈利能力都较差,运营发展状况不是很好。这类企业的特点是:规模相对较小,员工总数一般在100人以下,很多企业只有10多个人;寿命一般较短,新老更替周期较短、速度较快。当然,也有一些中小企业由于产品技术性能优异加上经营得当,实现了长期稳定发展。

  从全球的角度看,通用飞机/直升机厂商有着多种不同的发展模式。

  按照企业业务范围,可将大部分厂商划分为专业化和非专业化(多种经营厂商。专业化厂商的主营业务是通用飞机/直升机产品,典型企业为赛斯纳飞机公司、西锐公司、钻石公司,以及中航工业通飞公司等。非专业化厂商一般还兼营其他飞机产品(包括客机和军机等),典型企业为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庞巴迪宇航、达索、皮拉图斯等,这些企业大多为综合化大型乃至世界级航空制造巨头。

  从发展形势上看,专业化厂商一般不及大型非专业化厂商。前者主要依赖单一的通用飞机产品,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而后者的产品往往覆盖通用航空、运输航空及军用航空市场,各类产品之间能够起到互为补充的作用。因此,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近些年,一些专业化厂商逐渐开始采用多元化发展策略,进军军用飞机领域或开展军用飞机部件转包生产业务,也有的专业化厂商选择并入大型非专业化航空集团旗下。

  从企业的筹资方式看,一般有三种方式:自筹资金,募集资金,政府、机构或母公司投资。

  大多数通用飞机/直升机厂商采用第一种筹资模式。而采用募集资金法的企业主要出现在最近十多年,新成立的甚轻型喷气公务机/私人喷气飞机制造商,如日蚀航空、亚当飞机公司等均采用了投资人投资和股市募集资金的方式,但实践证明,这种筹资方式的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政府、机构或母公司投资这种方式比较特殊。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台湾当局投资的(原)鑫诺-史威灵(Sino-Swearingen)公司,该公司花费了近十亿美元开发SJ30-2轻型喷气公务机项目,但最终该项目归于失败。另一个例子是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该公司不惜血本在美国分别建立飞机和发动机制造企业,研制轻型喷气公务机及配套的发动机,投资估计在10亿美元以上。经过十多年的努力,HA-420“本田喷气”飞机和HF-120涡扇发动机接近完成研制,但项目最后能否取得成功还有待观察。

  在飞机的产品开发策略上,不同厂商有不同的选择,有的选择由低向高不断升级,有的选择始终固守特定产品段位。前者是不断开发价值和利润更高的产品,后者是始终停留在同一类型的产品上。

  纵观全球,通用飞机/直升机制造厂商做大做强比较常见的模式是从低端产品起步,待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获得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积累之后,再通过实施数次产品和技术升级,实现从低端到中高端产品的逐步跨越。一般而言,这种模式要求厂商在发展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跨越阶段都不能出现重大失误,关键的几款产品必须同时实现技术成功和市场成功。

  世界老牌通用飞机制造商赛斯纳公司就是这种产品开发模式的成功实践者,该公司在活塞动力系列通用飞机(含低端单发活塞教练机到高性能双发活塞公务机)发展成功的基础上,及时进军轻中型喷气公务机领域,结果取得成功,实现了一段时间的持续稳定发展。此外,巴西航空工业公司、皮拉图斯飞机公司、泰克南飞机公司、蝙蝠(Pipistrel)飞机公司、飞行设计公司、西锐公司也是这种发展模式的成功实践者。目前来看,巴西航空工业公司大有超越老牌公司之势,皮拉图斯等公司的发展势头也很好,而赛斯纳公司,由于在轻中型喷气公务机领域遭遇越来越强有力竞争,正在面临困境,需抓紧突破。

  应该承认,中端涡桨飞机、高端喷气公务机的技术和发展门槛很高,从低端活塞产品向其跨越的难度较大。这方面不乏失败的案例,如:原格罗伯宇航公司开发轻型喷气公务机和单发涡桨高性能私人飞机失败;比亚乔宇航和索科达公司长期计划在涡桨飞机基础上开发喷气公务机,但截至目前尚未有大的进展。

  总之,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用航空器厂商无论在发展方向上、资金筹措上、产品开发模式上,均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选择不同路径,只要适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就行。当然,任何商业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获得核心竞争优势,有时还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分享到:
标签:
[责任编辑:车彦卓]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