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1月8日,999救援直升机降落在距天坛医院最近的光彩路网球中心,医护人员正在抬送病人。摄影:李涛 11月8日,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山东省德州市人民医院一位患者,因车祸头部、胸部及身体多处骨折,致脑疝,病情危重,全程需要呼吸机维持呼吸,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急需转运至北京天坛医院治疗。 “了解患者病情、综合评估,确定其符合空中转运条件。”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副院长田振彪回忆说,由于恰好是APEC会议期间,经与北京市公安局、空军、民航等部门紧急沟通与申请,给予了特批。 13:53分,中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从八达岭机场起飞;15:50分,在德州市中心广场降落进行患者交接;16:36再次起飞;17:50分,安全降落至距北京天坛医院最近的光彩路网球中心。9分钟后,病人被安全送达天坛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这是我们第二次使用EC135直升机实施救援,转运途中,病人全程使用机载呼吸机,病情平稳。”负责执行此次转运任务的北京市红十字会999急救中心空中医疗飞行队副主任孔令山说。 直升机救援,常常在电视里看到的画面,如今正变成现实,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专业救援飞行 打造空中ICU 直升机救援,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普遍,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10月11日,北京999急救中心与首航直升机成功组织首次空地医疗救援演练,随后,相继实施了对山西患儿和河北滑雪摔伤儿童的救援,为伤患节约了数十小时的救治时间。 “那可谓是我国航空医疗救援的最初尝试。”中国红十字航空医疗救援飞行队队长魏彦芳说,当时参与运输的直升机是临时客串的,在转运过程中,医护人员在飞机上对病人进行救护的医疗仪器,也都是从监护病房临时拆卸下来带上飞机的。 “近几年,道路拥堵问题日益凸显,这给生命救援带来了诸多不便。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对救援工作的时间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我们也要与国际接轨,正式将国际救援,也就是立体救援工作提到日程上来。”田振彪说。 2014年3月,田振彪和999急救中心同仁前往德国考察,在学习国外先进救援经验的同时,经过综合考量,决定将EC135直升机纳入麾下,担负起我国医疗空中救援的重任。与此同时,派驻多名救援飞行队的医疗骨干在德国接受专业培训。 10月28日,我国首架专业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欧直EC135直升机正式起航。自此,京津冀民众患急重病可申请航空医疗救援直升机,中国空地救援序幕正式拉开。 对此,魏彦芳非常兴奋。“目前,这个飞机上安装配备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等整套医疗设备,实际上它相当于一个空中的移动ICU,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病患生命安全。”魏彦芳说。 在首航直升机公司机务刘阿庆看来,EC135直升机本身是多用途直升机,在它的基本型基础上,加上不同的设备可以满足不同的需求。这架999直升机选装了成套的医疗急救设备,包括座椅、地板、担架等都是专门为这个机型设计的。另外,驾驶舱仪表和操纵设备都是双套的,两个飞行员可以同时操纵飞机,安全性更高。 “更为关键的是,作为医疗急救,后面舱门特别宽大,后舱和前舱联通,方便把担架从后面运送到客舱内。而且尾桨是涵道式尾桨,设计独特,其特点是旋转式桨叶在涵道中,不会伤到人,噪音还特别低。”刘阿庆强调说。 的确,正如刘阿庆所言,EC135直升机凭借其出色的安全性能,客舱的灵巧安排和装载能力,成为全世界直升机紧急医疗服务运营商的基准机型。最远航程超过620公里,不仅可以承载7到8名人员,同时还拥有非常大的医疗物资存储空间,突发事件时,还可以装载两个担架,同时转运两名患者。 对医护和飞行人员要求更高 直升机救援,相对于地面救援来讲,无论从施救环境还是具体流程,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对机上医护人员的要求更高。 “飞机上,病人病情发生的一切变化只有医生和护士两个人来紧急处理,不像地面救护,可以有辅助科室和其他的医疗部门来协助会诊。而且病情一旦出现变化,就要求医生和护士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给予抢救。”魏彦芳说。 对此,中国红十字航空医疗救援飞行队队员薛靖杰表示,直升机在起飞和降落过程中,气流和气压都会对病人的病情和仪器设施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及时判断,如果需要处理,首先要跟飞行员沟通,得到飞行员允许之后,才能松开安全带对病人施救。“这样做主要是确保在飞行安全的基础之上更快、更好地抢救病人。” 除了医务人员外,驾驶直升机的机长同样也要通过层层选拔,而专业医疗救援的定位,也对飞机的控制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直升机救援环境比较复杂,可能会降落在城市或者野外的复杂区域,飞行员观察飞行状态和野外环境,包括其他飞行障碍物,比如风筝、电线、高塔等需要格外注意,而且落地时还要照顾到地面的群众及医疗救护人员。”首航直升机飞行员张冬杰说。 此外,由于飞机上搭载病人的病情随时可能出现变化,飞机的驾驶人员在值机的过程中还有额外任务。“飞行过程中可能遇到不同的急救病人,有可能是骨科的,也可能是心脑血管或内科的,这就不只是简单的飞行操作,还要和医护人员及时沟通,随时观察病人的症状,做出及时的处置和判断,以确保最快、最稳地把病人送到医疗救护中心。”张冬杰说。 未来能否成为一种常态 国际上,最早使用直升机应急救援是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直升机在应急救援中的突出作用,美国西科斯基公司创始人西科斯基先生有一句堪称经典的描述:“如果一个人正亟待救援,喷气式飞机能做的只是飞过他的头顶,撒下花瓣,而垂直起降的直升机却能挽救他的生命。” 然而,在我国,尽管空中救援已经有过很多成功救治病患的案例,但由于启用飞机以及机上救援的费用相对高昂,很多普通市民依然对这项服务望而却步。 谈到航空救援费用,田振彪坦言,据初步测定,航空救援每小时要3.75万元。因此,建议民众使用保险产品,这也是国外现在比较通行的做法。一年投保299元,最高保费3万元,民众自己还得负担几万元,所以推荐市民使用尊享版的保险产品,一年投保999元,保费最高达30万元。 “在发生特定的重大特殊疾病的时候,可以使用空中救援,在每年按照目前金额来讲,使用两到三次完全没有问题。”田振彪说,也就是说,在购买针对空中救援推出的保险产品后,在紧急情况下,就可以拨打010999的急救电话,由专业人员进行判定,一旦条件允许,就可以享受空中救援服务,最重要的是,费用可以由保险公司部分或全部承担了。 “目前,空中救援转运主要针对重症脑出血、急性心肌梗塞、严重烧伤、包括交通事故的重度复合伤等重症疾病。”田振彪表示,由于空中气压问题,对一些呼吸系统的疾病,在分析是否适合空中救援时,还专门成立了由天气、医疗、救援、军队等专家组成的空中救援专家委员会,目的在于正确地指导我国空中救援工作。 “关键是人们观念的变化。直升机主要是养护费用较高,如果使用的人多了,平摊下来费用会少很多。”田振彪强调。 在德国,如果你需要,任意地点15分钟内即可获得救援。这也是田振彪的梦想,未来5到10年,让人们在中国看到直升机如同看到救护车一样平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