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足以让一个行业兴起或衰亡。 四年,民生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下简称“民生租赁”)用规模、利润和模式证明了自己及其背后一个新兴行业存在的价值。 从公务机、船舶、商用物业到新近派生出的细分市场,这家公司还在源源不断地补充着自己的商业活力。 然而,作为租赁行业中特殊的一员,金融租赁业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间经历了高速的发展,但行业性质决定,这也是一个资本消耗巨大、且需要进行长期培育的行业。 飞机、船舶、公路、大型机械设备,每一项租赁物的采购背后都涉及一大笔资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从单纯的融资到融资与融物并举,正确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本不足问题,是许多租赁公司面对的难点之一。 民生租赁也经历了这样的阶段。成立之初,32亿资本金数月之内消耗殆尽,回忆起这段经历,民生租赁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王蓉笑称,“当时真的是傻眼了”,从来没有意识到资金问题在金融租赁公司会如此凸显,“从那时候起,我们就把负债业务提上极重要的工作日程。” 另一方面,由于大力发展公务机业务,境外融资和美元需求亦超出旁人,这也曾一度困扰着民生租赁。 时间推移到4年之后,2012年7月下旬,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外资司主办的“国际商业贷款工作会议”上,王蓉应邀参会介绍民生租赁如何利用国际商业贷款开展金融租赁业务,利用外资推动国内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经验。 这份经验证明,在中国租赁行业走出国门面临的融资压力之下,民生租赁已经开始了卓有成效的部署。 外债额度零的突破 在中国租赁业“走出去、引进来”的步伐中,民生租赁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 自2009年起开辟公务机业务,民生租赁为这个细分市场不断加码,不仅每年在购机方面的花费惊人,而且由于从境外购买,对美元的需求更胜他人。“我们发现经常到了合同付款期,从境内银行找到足够的美元非常困难”,王蓉称。这个矛盾在2010年末、2011年初逐渐显现出来。 额度少、价格高,从境内中资银行获得美元贷款的渠道无比艰难,最困难的时候,民生租赁曾经直接用人民币购汇,不仅付出了超额的成本,手续更是复杂冗繁。 于是,“到境外去”成了民生租赁最先想到的办法,而外资银行成为第一批境外商贷合作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