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我国无人机民用的发展瓶颈有哪些? 答:首先,无人机的空域管理机制还有待改革。大部分民用无人机飞行高度不超3000米。3000米以下低空空域何时开放现在是个未知数。国外无人机民用市场很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低空空域的开放。如果我国以后对低空领域开放,无人机的应用市场将大幅增加。 其次,一些关于无人机的国家标准还有待完善。无人机在抗风、抗雷、抗冰等安全技术方面要求更高,比如进行国土测绘与对海洋、高压线路、灾情及气象等进行监视,对无人机的技术要求是不一样的,比如无人机在海洋区域飞行的抗风能力要高于高山地区。再比如地面站的遥感信息传输接口,这些国家标准目前都没有。 此外,起降方式上也仍需完善。目前很多小型无人机对起降场地的需求不大。但是大中型无人机场地缺乏。在无人机民用规则缺失情况下,无论是民用机场还是军用机场,都不可能直接供大型无人机使用。 民用之旅 天津海上常态巡航监控 天津海事局日前启用专业无人机作为常态巡航监控手段,提升应对海上船舶污染的应急指挥能力,以及溢油应急处理效率。无人机每周安排2至3次飞行计划,应急情况下随时起飞,监视范围为天津海事局辖区1.6万平方公里海域。无人机有一套严密的控制系统和根据任务需要搭载的应用设备。 我国科考队南极海冰勘测 2010年,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了12项科学考察工作,包括首次应用无人机进行大范围南极海冰勘测。此次使用的无人机“雪燕”就属于民用无人机。它搭载航拍相机、红外辐射计和红外探头等仪器,在中国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普里兹湾海域上空开展海冰观测实验。 监控秸秆焚烧防范环境危害 每年五、六月夏收前后,农村焚烧秸秆而致烟雾漫空的“奇观”。今年,我国各地加大了禁烧秸秆的力度,甚至动用卫星、无人机来监测秸秆焚烧火点。 合肥今年首次启用4架无人机在禁烧期间不定期进行全天候监控。这款监控秸秆焚烧的无人机,在前部装有一个轻型、高清的航摄数码相机,这是获取信息的关键部分。飞行过程中,数码相机会连续拍摄,把地理信息记录下来。其“绝妙”之处在于,航拍出的图像,最高精度可达1厘米,连地面上手指粗细的物体都能看清。 光谱侦察病虫害“身份” 明年,一架微型无人园艺作物病虫害“侦察机”将诞生。这架无人机的机身上安装特殊的光谱分析仪,它就能像“福尔摩斯”一样,很快判断出茫茫田野中究竟是谁病了,患了什么类型的病,还能携带药物对患病植株进行一对一精细治疗。 不同的农作物,叶片光谱的反射率都不一样。而同一种叶片,健康和生病的光谱数据也有差异。叶片光谱数据就好比农作物的“身份证”,具有唯一性。正是利用这一特性,小飞机便能将生病的农作物“揪出来”,从而有选择地进行喷药“治病”。 国外新型无人机一览 美国“幻影眼”续航可达4天 美国波音公司新一代无人机“幻影眼”(Phantom Eye)完成了首次飞行,这款无人驾驶侦察机能够在空中持续飞行长达4天。 波音公司6月4日表示,6月1日早上6时22分,幻影眼从加州的爱德华空军基地起飞,进行了28分钟的飞行测试。在整个飞行航程中,它爬升到4080英尺(约合1243米)的高度,飞行速度115公里每小时。 幻影眼的机翼长150英尺(约合45.72米)。波音公司称,这架无人机以液化氢驱动,它可以在空中连续飞行4天,而不需要补充燃料。 “蝙蝠”可伸缩机翼节能35% 日前,西班牙和美国一个机器人技术研究团队模仿蝙蝠翅膀的运动机制,利用形状记忆合金研发出无人机“蝙蝠”,其机翼在飞行中可改变形状以减少空气阻力,降低能耗35%。 研发人员朱利安说,蝙蝠的翅膀具有惊人的可操纵性水准,其翅膀的骨骼类似人类的双臂和双手,将这种机制运用到飞行设备上,机翼形状可在飞行中改变,可潜在提高飞行机动性。具体而言,“蝙蝠”复制蝙蝠可改变其翅膀上、下行运动之间的外形方式。蝙蝠通过翅膀向上一击并朝向自己身体折叠时,可减少空气阻力,节约能源达35%。 以色列“机械蝴蝶”仅重12克 今年4月,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微型机器人实验室研制出一款“机械蝴蝶”。它属于接近纳米技术的微电子科技产品。“机械蝴蝶”长20厘米,重12克,内含发动机、传感器、通讯及转向系统,模拟蝴蝶煽动四片翅膀推动其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