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中航材:“袖珍”央企的大生意.
2013-02-01 09:51  来源:南方周末   

 



  中航材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曾经拥有中国飞机采购和航材业务的专营权。历经三十多年体制变革、权力分流、转型突围,这家经营业绩并不佳的央企仍像一块化石一样顽强地活着。

  贿案背后的采购权

  2013年1月6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一篇报道称,全球第二大飞机发动机制造商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简称“罗罗”),涉嫌通过行贿获得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与中国东方航空公司的发动机采购订单。一个叫陈新的中国人是上述行贿案的涉案人员。

  陈新曾先后任国航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和东航规划发展部副总经理。在航空公司,规划发展部是负责飞机和发动机等航材引进的重要部门。有的也叫做采购部,或者航材引进办公室。

  在中国航空工业交易市场,这桩贿案引起了人们对航材采购内在机制的关注。

  一位曾经在某飞机制造巨头工作的飞机销售人员曾经跟陈新打过交道。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制造商行贿陈新的目的是获取谈判的重要信息。想靠行贿直接获取订单,在航空工业交易市场不太可能。因为在中国,购买飞机不仅仅是航空公司自主的经济行为。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前院长、现交通运输部部长政策咨询小组委员田保华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飞机交易的金额动辄数十亿美元,因此很多航空公司的飞机订单往往会集中在外交活动中一起签订。

  据田保华透露,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简称中航材)这家在计划经济时代诞生的微型央企,就是为此服务的,统一签订购机意向或者协议。

  作为国家集中采购飞机的主体,中航材在过去30年里,总共为国内各航空公司购买和租赁飞机计1700余架。

  中航材网站上的信息显示,中航材的飞机批量采购业务是经国务院、国家发改委、民航局的批准,以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中立地位作为飞机批量采购的总协调,将各航空公司所认购的机型打包形成批量,以争取到更优惠的价格和更好的技术保障及商务条件。

  上述飞机销售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透露,航空公司想买飞机的时候,先是将购机计划报给中国民航总局,民航总局会对市场和运力做一个预测,将意见报给国家发改委,再由发改委根据外交需求,通过中航材集中采购。

  中航材宣传部门一位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中航材虽然占据了国内航空器材采购的大半江山,但并非垄断,国内几大航空公司,都有自主购机的权力,另外很多金融机构比如工银租赁,也都有采购飞机的权力。

  南方周末记者通过梳理过去十年中航材的集中飞机采购历史发现,在这些集中采购行为中,大多是国内航空公司将自己的飞机型号和数量需求,汇总到中航材,由中航材统一签订。比如,2003年11月12日,中航材跟波音签订的30架飞机的购机框架协议,实际上是中航材代表国航、海南航空、山东航空、深圳航空、厦门航空等五家航空公司签订的。而中航材从空客购买的飞机,则更多的是先由中航材签订购机协议,再去跟国内航空公司协调,让航空公司认购。

  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袖珍央企

  按照中航材宣传部负责人提供的数据,这家公司只有六七百人,称得上一家“袖珍型”央企。中航材网站上的信息显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近70亿元。 这相当于10架飞机的价格。

  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中期,是中航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辉煌期”。

  经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批准,中航材的前身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在1980年成立,它是中国民航系统成立的第一家公司,专营飞机采购及航空器材保障业务。

  “在这个过程中,中航材不承担任何风险,不像飞机租赁公司,飞机卖不出去,租不出去要赔钱。”国内某银行负责飞机租赁业务的负责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一位要求匿名的国际飞机制造业巨头中国区负责人则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中航材在集中采购时,制造商需要给中航材一定的费用。具体的飞机型号给的费用不一样,但一般的行情是一架飞机在10万美元左右。

  对于这个说法是否属实,中航材新闻发言人曲京荣拒绝对南方周末记者回应。

  1995年,中航材更名为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总公司。这一年的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中国的入世谈判进入关键阶段。

  一位民航业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正是此时,国务院收回了中航材购买飞机的专营权,改成国家决策。

  从1990年代中后期到2002年10月,中国开始对外贸易体制改革,中航材进入“徘徊萎缩期”,公司陷入亏损。

  中航材总经理李海曾在一次内部讲话时回忆说,那时的中航材处于一个不知道做什么、不知道该如何走下去的时期。有人对将要做的事情感到怀疑和畏难。

  那几年,中航材开始发展一些辅业,比如成立了航空地毯公司,来满足生存的需要。中航材的信息显示,目前国内80%以上的航空地毯市场由中航材控制。

  2002年,民航体制改革启动,民航业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兼并重组。这一年,民航系统组建了国航、南航、东航、中航油、中航信以及中航材等六大航空集团。

  其中,前三家为航空运输企业,中航油为航空燃油的提供者,中航信为机票销售系统的提供者,中航材则继续作为航空器材的提供者。这六大公司的监管者,从国家民航总局变成了国务院国资委。

  中航材总经理是当年六大集团任命的领导里最年轻的。“中航材李海出身适航技术领域,学贯中西,能用英文演讲。他在中航材总经理位置上一呆就是十年,这也说明中航材这十年其实没有太大的变化。”上述航空业内部人士说。

  从2002年民航企业重组之后,航空公司开始获批飞机进口权,开始各自独立保障自己的航材。目前三大航均有负责采购飞机及航材的贸易企业,这些公司均有完全的进出口业务经营权,并均进行过独立飞机购买运作。

  但航科院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平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目前在中国,飞机不是想买就买,理论上是可以,但不具现实操作性。“航空公司有了自己的进出口公司和进出口权,但飞机的整机进口一般还是中航材统一来采购。”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任芷含]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