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提示:实业经济不景气而银行业利润高企,原因一方面在于两者与宏观经济赢利周期不同步,且企业贷款需求旺盛,另一方面,银行业也正处于一个开放的、自我演化的改革过程之中。所以,不能简单得出“银行业掠夺实业企业利润”的结论。 各国银行业普遍集中度较高 从资产负债规模看,2011年,美国和欧洲在国际最大规模银行竞争力排名中优势明显,日本虽经过多年经济衰退,大型银行规模相对竞争力下降,但三菱日联仍排在全球前10位。实际上,包括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不仅代表一个国家的资本资源水平,也是该国对外经济活动能力的重要支撑。 根据世界银行2003年监管调查等资料,全球被调查的73个国家和地区中,只有8个国家对企业持有银行股份没有任何限制。也就是说,绝大多数国家对企业投资于银行业是有限制的。而且,银行业是一个比一般制造业更受管制的行业。这一方面是由于银行业显著的规模经济效应,另一方面则由于该行业、特别是零售银行外部性很强,存在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干预。 各国银行业集中度不仅高于一般制造业,由于近年来危机中的行业兼并等因素,还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资料显示,1997~2003年,在欧盟一体化大背景下,欧盟15国信贷机构数量下降22.7%,本地银行数量减少9.3%。而且业务量进一步向大银行集中:2010年,加拿大的多家银行中,前六大银行占该国银行业总资产和存款总量的份额分别为97%和95%;2009年以前,德国大型综合性银行的业务量占行业业务总量的75%,2009年,当时的第二和第三大银行合并,令该国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而为扭转1990年代银行业国际地位下降的趋势,日本自2000年开始进行较大规模的银行业重组,先后形成了瑞穗、三井住友和三菱日联等五大银行集团。 另据中国银监会2012年5月25日发布的中国银行(601988)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情况统计信息,截至2012年4月末,包括交通银行(601328)在内的五家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为54.59万亿,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6.1%。这一集中度实际低于上述发达国家和地区。 需说明的是,美国虽然是银行数量最为众多的国家,但有研究表明,过去10多年来,美国银行业的集中度也在不断提高。实际上,美国多数学者(比如Frederic Mishkin等)认为,在美国,为数众多的银行得以存在,反而是缺乏竞争、缺少有活力竞争的表现。无效率的银行之所以能够维持竞争,是由于1927年麦可法登案阻止银行跨州设立分支机构,且各州对于一家银行可以开设的分支机构的类型和数目,都有自己的规定。 可以说,中国银行业有“蓝鲸”并非“怪象”,做大做强大型银行,是各国增强全球资源配置和支配能力的相关策略之一。对银行业的准入监管,也是各国出于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必要通行国策。 赢利周期滞后易误导 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多年来,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总量增长的主要引擎。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由于4万亿大规模投资刺激及外需疲弱,投资对经济的带动作用被进一步强化。作为中国经济主要融资主体的银行业,在信贷放松的背景下,贷款规模必然相应放大。但由于银行业利润的特殊性,从年度指标看,其利润体现明显滞后于经济总量指标。 从表1可以看出,2008~2011年,四大银行资产和业务规模增加虽与货币供应量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的年份同步,利润增速却相应滞后。同步于应对金融危机的扩大投资政策,四大行在2009年新增贷款同比大增,以其中增加较多的中长期贷款为例,其利润不会立刻明显对应表示,而将在此后年份延续体现。 因此,2010年四大行新增利润最多,2011年的利润增速已基本回落到2008年的水平,只不过利润总量水平依然维持高位。 从投资角度看,自2008年加大投资刺激力度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连续两年以较高速度增长,企业投资增加、生产规模扩张。但自2010年下半年、特别是2011年以来,货币和投资政策逐渐收紧,企业较之前库存趋增、流动资金趋紧、应收账款增加、利润增加受阻。接下来会令银行业相继出现部分逾期贷款难以回收、不良率因此增加等情形。 从利润角度看,2011年以来,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全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放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整体利润同比增速虽仍达25.4%、但比上年度1~11月49.4%的增速降低近半,银行业利润仍能维持高水平,但第四季度和2012年第一季度不良率有所上升,正是上述循坏开始有所显现。 一方面,之前的一些中长期贷款尚未到期;另一方面,信贷规模虽同比减少,但信贷环境紧缩令利差较高,使银行得以以价补量,利润增速降低幅度远小于工业企业,赢利水平仍形势一片大好。因此,实业经济不景气而银行业利润高企,主要原因在于两者分别相对宏观经济盈利周期不同步,及企业贷款需求旺盛,不能简单得出“银行业掠夺实业企业利润”的结论。 <<上一页12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