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中国通航制造业跻身高位并非不可能
2014-10-13 09:39  来源:公务与通用航空   
  引语:从宏观的发展趋势看,有理由相信通用航空制造业将在中国这片润土上茁壮成长;但是从微观的发展过程来看,却不得不承认中国通航制造业目前正陷入发展困局。选择怎样的路径走出这个困局,直接决定着中国在发展通航产业的过程中将付出何种程度的代价。

  目前国内飞机制造商普遍缺乏通用飞机全过程研发经验,缺乏需求预研,“漠视”适航取证,这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正常发展。概括起来说,就是中国通航 制造商缺乏五种能力,即:总体设计、总装制造、客户服务、市场营销和适航取证能力,而这又是当代飞机设计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此外,中国制造商的关 键技术严重依赖进口,高端通用飞机全过程研发经验不足。关键技术的制约是我国航空制造业的痼疾。这需要集中突破一系列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这方 面,通航尤其缺乏一个以牢牢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为立足点,既能自主研制,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同时又能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龙头企业。

  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形成一款世界知名的通用飞机产品,由于缺乏实力品牌,无法形成由技术链联接的“统一战线”,无法将技术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既无法实现技术的传承和持续发展,又不能实现品牌的持久力,新产品研发项目往往容易半路“夭折”。

  一些飞机制造商一直弄不清楚自己的目标市场在哪里,无法集中有效资源突入目标市场,这都是市场意识淡漠的表现。在做市场分析时,往往拍脑袋决 定,而不是经过细致周密的调查。在对未来的市场趋势进行分析和判断时,往往忽视三个方面的分析、即:宏观环境分析、行业状态分析和销售预测分析。

  此外,企业的生存和竞争注定是人才的竞争,然而目前国内的制造商大都没有建立起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缺乏后备人才的甄选、培养、考核、任职、激励等有效制度和配套资源,无法有效实现人才梯队的培养和储备。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中国的通用飞机制造商应该理性看待通用航空发展现状,科学采取对策应对当前的困境。

  毋庸讳言,中国的通用航空与西方发达国家乃至发展中国家巴西都存在全方位的较大的差距,而其中产品和技术方面的差距则是刚性的。在西方发达国家 的巨大优势面前,发展中国家无疑要涉过一条水流湍急的大河,越过一道道难关。我们应该秉承“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的对外合作理念,与西方通用航空 产业链中的先进企业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但在通用飞机国际合作项目中,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该在终端市场上,尤其是国内市场上昭示中国制造商的

  能力、作为和存在,使中国品牌在国内深入人心,否则,在合作中将处于被动地位。

  此外,众所周知,完成一架飞机的制造,需要各个层级的供应商的参与和配合,具有共识和共同目标的供应商群的存在,是完成通用飞机研制、生产和投放市场并良性运营的有力保证。空客公司之所以在干线飞机领域能够与波音公司平分秋色,与其后实力强劲的欧洲团队的支撑是分不开的。目前,我国为数很少的几款通用或支线飞机,尽管也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但所用的材料、装载的设备主要还是国外供应商提供,在大量的附加值被国外供应商拿走的同时还处处受制于

  人。这一现状是令人遗憾的,也是迫切需要打破的。这就需要国内制造商和供应商缔结战略同盟,共同打造中国通航制造业的集群优势。

  长期以来,中国的航空业主要是为国防建设服务,缺乏市场导向意识,从设计理念、成本控制、保障模式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当然,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军 用航空性能优先原则决定的。然而通用航空面向的是大众市场,必须有用户至上的市场意识,站在用户的高度,从设计、使用、维护等环节综合考虑成本与效益、投 入与产出的关系,想用户之所想,才能使设计出来的产品赢得市场。

  中国通用飞机制造商应该转变长期以来关起门来设计的观念,构建完整的产品研发体系,并借此使通用飞机设计领域的技术人员及时了解到产品在运营企 业的使用情况,从而形成一条“设计-运营-服务-设计”的循环式发展。此外,面向全产业链的业务拓展,还可以使飞机研制、使用、维护、维修环节的信息形成 闭环,对环节互动、提升各个环节的工作效能和环节的协调性大为有利。

  笔者以为,无论选择怎样的发展道路,人才既是基础,也是关键。为了解决未来蓬勃发展的通航产业对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宜提前谋 划,早作准备。具体措施可以通过与院校联合设置有针对性的专业、聘请国际通用航空资深人士开展公司内部培训,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与轮训和流动机制。与此同 时,要完善人才管理措施,结合公司发展,设置合理的通航产业人才职业成长和流动模式,避免画地为牢,扼制人才成长,并应未雨绸缪,探讨全方位人才保留和激 励措施。

  工信部于2013年发布的《民用航空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已明确表示,2013-2020这一阶段仍然是“为建设 航空工业大国和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的阶段,也明确地提出了相关要求。首先在重点领域和任务中,将积极发展通用航空产业排在了仅次于民用客机产业的第二 位。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的重点任务中,又对公务机明确提出了“针对高端商务或私人客户需求,鼓励国际合作研制具备洲际飞行能力的高端公务机”的要求。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建议,首先应开展针对高端公务机的预先研究。研究高端公务机的性能特点及其实现,关键(标志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需求 变化趋势,客舱设计等,完成相应的技术贮备。建议重点围绕高效的气动性能、轻质复合材料及其相关技术(如健康监测)应用、高效环保的发动机应用设计、融入 企业专有设计思想的先进航电系统和座舱人机界面设计等。事实上,国际上多家知名企业都在开展与涡扇公务机相关的创新和预先研究。如MIT与普惠合作开

  展的“双泡”高效发动机研究,赛斯纳的“魔力蒙皮”计划,诺斯罗普-格鲁曼的创新性机翼前缘增升装置研究计划等。

  其次是寻求高端的国际合作,梳理分析项目国际合作的切入点、共赢点,研究项目合作形式。在目前的基础和条件下国际合作是必由之路,但合作过程中 西方对中国的制约也将是持续的,因此,探讨和设计相应的合作模式,达成最终实质性有成效的合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是否可以选择西方以外 的国家,都可以进行深入的研究。

  总之,对高端公务机,现在就有必要从技术、市场、国际合作、融资包括人才等方面启动相应的工作,等机会来临时,可一举实现跻身高位的目的。

分享到:

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李珍]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