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新一轮军工企业改革大幕全面拉开。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指引下,一大批军工企业正在酝酿大力度的市场化改革。其中,我国最大的航空装备制造业巨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工业”)的改革引人瞩目。
连续6年入榜《财富》世界500强,排名快速升至178位;资产总额从3100亿元增至6760亿元,6年间翻了一番以上;从枭龙、直10、翼龙再到大运、歼15、新型战机、新型无人机,一系列国防“利器”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军工企业改革必须不断地突破障碍,利用好资本的‘大手’,才能强化竞争能力。”中航工业董事长、党组书记林左鸣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这位来自闽南漳州的掌门人,是公认的军工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在新一轮军工改革大潮面前,林左鸣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多元化改造与重组,绘就中国航工资本的新版图。
“国企的战场在市场”
1995年,38岁的林左鸣临危受命,成为成都航空发动机公司总经理,他创新地使用国企改革“三联”策略,三年实现扭亏增盈。
1998年末,他走马上任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总经理,探索了以“整体剥离,带资分流,员工持股,内需扶持”为特点的主辅分离改制模式。3年后,一度资产负债率达104%的黎明成为全国国企改革脱困典型。
2008年,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一跃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航空制造企业与军工企业。林左鸣担任中航工业总经理,开始大力推动板块重组和资产证券化,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2012年,按照加快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有关精神,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进行董事会试点,林左鸣出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董事长。
林左鸣的从业之路注定与中国航空军工改革结下不解之缘。
由于军工企业本身具有很强的神秘感,并且带有很强的政府主导色彩,所以我国的军工改革相对滞后。林左鸣说:“军工企业改革最大的障碍来自于军工本身的特殊地位、传统习惯沿革以及观念上的障碍。”
尽管如此,中航工业的改革一直在“破茧”,希望能够杀出一条“血路”。在林左鸣看来,上市是目前军工企业改革、推动军民融合最有效的机制。
美国军工企业的背后,既有白宫和五角大楼的支持,又有华尔街资本市场的支持,形成了政府和市场的双重支撑。数据显示,全球前100大军工企业80%以上是上市公司。
“在军工企业中,航空的改革,尤其是以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是我们一直以来的追求。”林左鸣说,“通过进入资本市场,形成很好的造血机制和融资能力,以参与市场竞争。”
林左鸣比较推崇美国通用集团(GE)的上市模式。GE也是一个有若干业务板块的集团公司,不同的业务板块通过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实现退出和进入。
按照林左鸣的设计,中航工业的各业务板块都做成上市公司,中航工业母公司则主要承担战略管控与财务控股。每个上市公司设立一个独资平台公司,专做孵化与承接。
对于这样一种模式安排,林左鸣充满信心。他说:“作为一个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公司,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项。”
截至目前,中航工业全集团资产证券化率从15%上升到近55%,拥有上市公司29家,并实现了在香港、奥地利、新加坡、德国等海外资本市场上市。
以70%反哺30%
如果说航空工业是“工业之花”,那么航空发动机就是现代工业的“花蕊”。
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二系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的林左鸣对于“中国心”有着近乎狂热的追求。从成都发动机公司到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再到国家重点型号“太行”发动机行政总指挥岗位,林左鸣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贡献了青春与汗水。
2011年,中航工业宣布投入100亿元研发高性能航空发动机。这是新中国航空工业60年历史上最大的一笔自主决策投资,为的就是打一场“航空报国”的航空动力翻身仗。
林左鸣说:“这十年来,我们的航空发动机进步很大,但是发动机依然是制约整个航空技术发展的瓶颈。”
航空发动机是一个十分“烧钱”的产业。林左鸣介绍说,航空发动机是个实验性技术,前期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性研究,设计出来后还要靠多次试验校核 来不断迭代,航空发动机迭代过程比飞机的迭代工程长很多。航空发动的特点是产品寿命期特别长,一般都是50年左右,但是最后得到一个成功的产品,需要投入 的资金也是惊人的。
目前,世界上主要航空发动机企业都通过业务互补,为航空发动机及设备研发提供资金支持。
林左鸣举例说:“GE是靠电灯起家,但是最后锁定了把航空发动机作为核心业态。GE做工程塑料、医疗设备、金融租赁和媒体,所有这一切都在反哺发动机产业。”
除了GE,美国联合技术公司最主要利润来自两大民用产品——奥的斯电梯和开利空调;法国赛峰发展安保系统和信息技术作为航空发动机的业务互补;罗尔 斯罗伊斯公司则是依靠劳斯莱斯汽车为业务互补。“正是依靠这些非航空业务的巨额利润及持续盈利,保证了航空新技术的持续研发。”
林左鸣说,中航工业也选择了一条深度军民融合的发展路径,既要坚持把航空的技术水平不断做到世界顶尖,同时又要发展一些很好的业务互补,源源不断地反哺航空的新技术投入,航空的新技术只有源源不断地转移到民用领域,才能创造更好的产品,实现更大的效益,形成良性的循环。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中航工业积极发展非航空民品和现代服务业,致力于构造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立体布局。2013年,中航工业销售收入近3500亿元人民币,其中非航空业务的收入占70%以上。
“搞航空发动机,一定要学会做别的,资本市场、汽车、零售、商业地产等等,什么赚钱做什么,才能把发动机发展起来。”林左鸣说。“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赚钱,归根结底是为了发展航空主业,这是我们的使命。”
从“望尘莫及”到“同台竞技”
2009年,中航工业收购奥地利FACC公司,成为亚洲航空制造业对欧美航空制造企业的首次并购;
2011年,中航工业收购美国西锐公司的100%股权,首次并购欧美发达国家飞机整机制造企业;
2011年,中航工业收购美国大陆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及维修服务公司100%的股权;
2013年,中航工业完成德国Thielert航空活塞发动机公司资产收购的交割……
一系列的战略布局,令中航工业在国际舞台中占据的位置日益稳固和提高。
“中国航空工业并不具备控制全球市场的能力。”林左鸣坦诚地说。
与其他产业不同,很难有一个国家的市场能单独支撑起整个航空工业。“中国的汽车市场能支撑整个汽车产业,但航空业不行。”林左鸣举例说,“必须走向世界,占领全球市场,才能支撑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即使是美国,也是将全球市场作为基本市场,而不是仅仅依靠国内市场。”
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航工业也经历了重重考验。在谈到并购西锐公司时,林左鸣感慨良多。“我们并购的时候,西锐亏得一塌糊涂,当时我们也很犹 豫,买这个企业究竟值不值?”这样的疑问困扰着国际资本市场的“弄潮儿”们。后来,中航工业算了一笔账,假如自己投钱从头开始搞这个企业,即便是花2~3 倍的钱也办不起来,最后下定决心完成了并购。林左鸣说:“现在看起来是买对了。经过这几年经营,已经扭亏为盈,而且开发出新飞机了。如果国内通用航空普及 起来,西锐的飞机就可以卖到国内,那这个企业就可以做得很好。”
与此同时,中航工业的航空产品出口也在不断开创新局面。“新舟”60、运12等涡桨支线客机,已经逐渐在国际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其中,“新舟”60 已交付客户90架,订单200多架,运营在16个国家260余条航线上,遍布非洲、东南亚、南亚、中亚、南美和南太平洋区域,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运 12”也已外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订单数达212架机,交付150多架。
林左鸣介绍,下一步,中航工业将重点发展“新舟”700,预计在2017年左右推出。该型飞机将达到涡桨飞机的世界顶级水平,有望超过庞巴迪Q400。
展望未来,林左鸣对中国成为世界上航空工业重要的一极充满信心。他说:“中国航空与西方发达国家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今天可以‘同台竞技’,未来有望‘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