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隔一个月,在北京又发生一个惊心动魄的吊装事故--“超黄蜂”坠落 1976年8月28日早上,7点半左右,我用自行车推着我两岁不到的儿子上托儿所,走到前进化工厂的厂区里面,在距离火炬塔大约400米的地方,目睹了一架直升机的坠落的全过程。 这架直升机是法国生产的“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适合在军舰上起降,当时正在在我国海军服役。临时来到北京石化总厂,参与前进化工厂乙烯工程火炬头的吊装工程。 事件的整个过程是这样的:1975年,由北化建(北京石油化工建设工程公司)承建的前进化工厂30万吨乙烯装置投产了。在装置外面,西北方向的一个小山 坡上,还建有一个配套的火炬塔,塔高125米。这个火炬的功能是把乙烯装置所产生的废气,特别是在工艺处于非正常状态下产生的废气通通烧掉,以免污染环 境。经过大约一年的运行,火炬头(直径1.2米,高4米,重3吨)烧坏了,必须进行更换。于是在年检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更换火炬头。当初,这个 火炬是整体吊装的。也就是说,火炬头是在整个火炬还躺在地面的时候就全部安装好了,管道,电线,仪表都是全部安装好了的。用大型的拔杆把它竖起来的。由于 这个火炬就在我们安装公司的旁边,吊装过程我也看到过,非常的不容易。要是按常规,火炬就需要放倒,通过地面作业把火炬头换掉,同时管道,电线都全部处理 完毕,才能重新竖立起来。整个年度检修的工期可能会因此大大延长,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北化建的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用直升机进行火炬头的吊装。这在国外可能不算稀奇,可是当时在国内的确没有先例。经过有关上级的协调,海军航空兵某部接到了协助北化建进行火炬头的吊装的任务。 他们所使用的是前不久刚刚从法国接收来的“超黄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机,可用于反潜等多种用途。带队的是一个飞行团长,在部队相当有名气。 直升机到达房山后,并没有立即进行吊装,而是在北罐区进行了吊装作业的多次演练。通过地面模拟,希望能降低正式吊装时的风险。演练时,反反复复的把旧的火炬头吊起来,落下去,解开绳头,似乎蛮有把握了。 1976年7月28号正式吊装。现场设了个简单的主席台。拉了一个红色的横幅,上面写的什么字我看不清。据说:就座的有石化总厂,工程建设指挥部以及北 化建的领导,还有海军部队的首长也在主席台就座,准备要搞个现场的庆功会。主席台边上还停了两台(有人说是四台)消防车以防万一,遗憾的是两台消防车都没 有加水,仅仅为走个形式。起初吊装十分顺利,估计不到十分钟,吊装的火炬头就完全就位了。不料绳子死活解不下来。有资料说是钢丝绳解不下来,但是我目睹的 却是很粗的白色的尼龙绳。又等了好一阵,绳子还是解不下来。直升机的悬停时间是有限度的。据说“超黄蜂”是15分钟。眼看就过了15分钟了,又强挺了一 会,绳子依然没解下来。其实直升机内部是有紧急断绳的设施的,但是驾驶员依然没有使用,只见直升机飘飘忽忽的往旁边闪开一点,然后慢慢在降低高度。作为一 个工程技术人员的我,已经完全意识到火炬头那边的绳子一时是不可能解开了。我的直觉告诉我,飞行员在仗着高超的飞机技术想把直升机降到与火炬塔的顶层操作 平台一样高时在平台的侧面紧急断绳,以避免绳子落下来砸伤施工人员。直升机晃晃悠悠的运行到了平台的侧面,但是已经严重的失控,顶上的旋翼不幸碰上了三角 平台(这个火炬顶上的操作平台是三角形的)。当时就把旋翼打断了,当然,仅仅是旋翼尖端的一小部分,旋翼整体还是良好的。不幸的是,正是由于旋翼强烈的打 击三角平台,必然受到三角平台的反作用力。正是这个反作用力严重破坏了直升机的轴向平衡,直升机机体发生了无法控制的旋转。眼睁睁的看着直升机长长的机尾 旋转过来,撞向塔身,立即从机身和机尾的连接处断开,直接就坠地了,坠地的一瞬间发生了爆炸,并燃起熊熊大火。而此时在旁边备战的消防车却因为没有载水而 无法实施消防作业,听说,当时地面部队的首长大叫:我的飞行团长呀!人们立刻从失事的直升机里面将飞行团长等人拉出来,送上救护车送总厂医院急救,但已经 于事无补,光荣牺牲了。据说这个飞行团长是海军里面相当有名的飞行高手,刚刚从法国把这批“超黄蜂”接回来时间不长。这位首长对周围的人说,直升机毁了都 没什么,这个飞行团长一定要保住。事实却是那样的无情。后来听人说,飞行团长名叫王新训。 为什么经过反复演练的吊装,最后还是出了严重问题呢? 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模拟不当所致。 在火炬塔顶上作业的时候,直升机的旋翼的风垂直向下,而且非常的大。在地面模拟的时候,由于地面的阻拦,直升机的风被迫向四方八面分开,正中央的风反而不是特别的大了。这就是模拟不成功的最主要的方面。 火炬塔有125米高,顶部的晃动不可避免,尤其是在旋翼的强风之下,晃动必然加重许多,操作工人不容易适应,这方面的模拟也是不成功的。 再有一点,飞行员的过分自信。我们在旁边很清楚的看到,如果飞行员再早半分钟断绳。直升机是不可能碰到塔身的。在下面的人看来。早半分钟断绳。也不会打 到操作平台上的人。飞行员过分的强调不要伤到平台上的人,所以延长了悬停时间,飞机发动机这时已经严重过热,不听指挥了。驾驶技术再好也不顶用了。 这就是1976年发生在房山,北京石油化工总厂(现在叫燕山石油化工总厂)的一起重大吊装事故的全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