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民航总医院医疗队援藏行动全记录
2013-11-12 15:43  来源:中国民航网   

  有这样一群民航人,常年坚守在青藏高原这个曾经被国际民航公认的“空中禁区”上。高原氧气缺乏,环境恶劣,加上缺医少药,对他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

  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带着对高原民航人的尊敬,在今年7月到9月间,分4批前往西藏拉萨、日喀则、林芝、阿里、昌都、那曲等地,为坚守在那里的民航员工、驻机场武警、基层便民警务站民警、驻寺驻村干部进行体检和义务巡诊。

  “作为民航医院的一员,不管在哪儿,都要保证民航人的健康!”这是民航总医院35名进藏巡诊医护人员的坚定信念。

  35名医生与19箱医疗器械

  医疗援藏工作酝酿已久。2012年,民航局副局长李健在考察西藏高高原机场的应急工作时,发现在西藏的民航员工非常缺医少药,每个航站点只有一两位正规大夫,医疗技术水平也比较落后。于是,在李健副局长的倡议下,民航总医院院长李松林决定,将组织医疗队去西藏支援。

  2013年7月27日,民航总医院援藏医疗队出发了。此次医疗援藏工作历时近40天,35名医生分4批次进藏,为当地2409人进行了体检,发现胆囊结石、鼻粘膜糜烂粘连、低血糖、心肌缺血等高原民航工作者的多发疾病,并通过对检查数据的整理,为西藏民航干部职工建立了健康档案。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主席洛桑江村特地联名发来感谢信,感谢医疗队为雪域高原送来了健康和温暖。

  援藏医疗队的医护人员都说,此次援藏工作任务很重。许多西藏民航员工从来没有进行过系统的体检,对医疗队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起初来体检的人并不多。后来,大家发现医疗队的工作特别专业、认真、细致,于是口口相传,纷纷招呼同事、家人都来体检,使医疗队的工作量陡增。医疗队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工作效率,每天体检的人数几乎都超过100人,比在平原的效率还要高。

  如此高的工作效率,离不开充分的前期准备。医疗队在赴藏前作了2个月的准备,先与民航西藏区局取得联系,确定体检人数,把所有要参加体检的员工个人信息全都录入到体检系统中。为了此次体检,他们专门购置了耳鼻喉科的头灯、眼科的裂隙灯等医疗器械。考虑到西藏的消毒条件不太好,他们还购买了很多一次性医疗器械,包括内窥器、压舌板等。在乘航班去西藏的时候,医疗队的各种医疗设备装满了19个大箱子,其中包括2台B超机、1台心电图机、6台笔记本电脑组成的工作站等。

  与高原反应的持续战斗

  听说要去援藏,民航总医院的医护人员都积极报名。因高原环境特殊,为确保援藏队员能够坚持顺利完成工作任务,所有志愿者均在高低压氧舱进行了高原反应测试,确保能够适应恶劣的高原缺氧环境。

  然而,即使做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还是出乎医疗队员们的预料,几乎所有人都出现了头痛、恶心、失眠的高原反应。但是,即便前一天还发烧、呕吐、起不来床,到了第二天体检的日子,医疗队员们也会立即变得精神百倍,没有一个人临阵退缩。

  第一批赴西藏的医疗队员,原本只计划执行拉萨、林芝这两个在西藏算是海拔较低、环境较好地区的体检任务。在完成了这两地的任务后,队员们主动要求到海拔更高的日喀则地区去,以便给后面几批同事减轻一些压力。这种主动承担更艰苦地区工作的行动,也多次出现在后来几批赴藏医疗队中。

  在拉萨,为了不耽误每天的航班保障任务,医疗队每天7点就要开始体检工作,地点就在机场航站楼内。医疗队的驻地离机场有1个小时的车程,大家每天5点半就要起床,6点准时集合出发。拉萨与北京有2个小时的时差,拉萨的6点相当于北京的4点左右,被高原反应折腾了大半夜的医护人员们,每天的实际睡眠时间往往只有四五个小时。一个冷面包和一盒酸奶就是大家的早饭,在车上匆匆吃完就赶紧补觉,以免影响工作状态。58岁的民航总医院副院长王树明血糖偏高,不能吃面包酸奶,就不吭声地3天都没吃早饭,依然充满活力地在体检现场忙前忙后。

  在今年9月16日四川稻城亚丁机场通航前,海拔4334米的西藏昌都邦达机场曾经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民用机场。据带领第三批医疗队奔赴昌都的民航总医院党委副书记万刚介绍,到达昌都后,医疗队都没来得及提取行李,就开始给当地的民航职工做体检。医疗队在西藏期间,恰逢昌都地区发生6.1级地震,队员们完全不顾自己的安危,纷纷表示愿意留在昌都进行地震后的医疗救援。

  远在阿里,苦在那曲

  西藏有句俗话,叫“远在阿里,苦在那曲”,医疗队员们切身体验了这两个地方环境的艰苦。

  提起在阿里的那段日子,民航总医院副院长彭定琼依然会热泪盈眶。感动她的不仅是高原民航人的淳朴,更是医疗队员们团结协作、吃苦耐劳的精神。

  阿里地区海拔很高,医疗队员们缺氧严重,嘴唇发紫,眼前发黑,但每个人都始终坚守岗位。作为此次医疗队中年纪最大的医生,59岁的外科主任李景敏工作强度跟年轻人一样大,从不叫苦;妇科检查和心电图检查需要医生不断地蹲下、起立、弯腰,在平原上一天检查上百人都会很累,更别说是在高原上;B超室设在一个没有窗户、密不透风的房间里,使氧气更加缺乏,而医护人员们就在这样的条件下有条不紊地工作……

  在平均海拔达4500米的那曲,医疗队的驻地是一个3层小楼,没有电梯,到了晚上停水停电。蔬菜水果在当地算是奢侈品,最受队员们欢迎的饭菜是馒头和酱豆腐。生活条件的艰苦还不算什么,缺氧才是最要命的难关。医疗队员们在那曲的血氧含量只有正常值的40%~50%,上楼梯都喘得要命,更别说还要抬仪器、忙前忙后地给病人体检。但是没有一个人抱怨身体难受,大家总是互相鼓励,一定要完成任务。

  止疼药、降压药、安眠药……那些在西藏的日子里,在微博上“晒药”成为了医疗队员们苦中作乐的乐趣。为了止住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许多医生明知道药物的副作用,还是加倍大剂量地服用止疼药。药吃多了引起胃痛和呕吐,就再接着吃胃药……

  “跟常年驻守在高原上的民航人相比,我们吃的这点苦都不算什么。能为西藏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我们感到很骄傲!”这是民航总医院赴藏医疗队员们的心声。

  医疗援藏将常态化

  “感动”是赴西藏医疗队员们最常提到的一个词汇。“当了这么多年医生,第一次感觉到病人如此地需要你、尊重你。”西藏民航人的淳朴打动了许多医护人员的心。

  然而,在这份淳朴的背后,西藏地区缺医少药、民航员工缺乏医疗常识的现状也让医疗队员们非常担心:“有的年轻人血压很高,但是自己却完全不知道,也不当一回事。我们只能边体检边科普,告诉他们这些疾病的危害,提醒他们要及时就医。”在阿里体检的时候,当地的妇女都比较羞涩,不愿意查妇科。医疗队员们就一个个地发短信,苦口婆心地劝导大家参加体检。

  一次体检并不能彻底解决西藏民航职工的医疗健康问题。根据民航总医院院长李松林的初步设想,医疗援藏要本着两个出发点,一是解决实际问题,二是保持持续性。基于此,今年8月30日,民航总医院与民航西藏区局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展医疗援藏的意向书》。根据意向书的内容,民航总医院将为西藏地区民航干部职工建立健康档案,掌握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慢性病的发病情况,每3年组织一次民航西藏地区职工健康体检;不定期地组织医学专家组赴西藏区局开展学术交流;每年免费接收西藏地区2名~5名卫生技术人员进修学习;积极支持西藏区局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帮助西藏区局建立远程会诊和转诊医疗流程,达到“小病不出藏、中病有远程、大病有支持”的目标。

  “提高西藏民航单位的医疗水平,不仅能够保障民航员工的健康,而且对于民航的应急救援工作也有促进作用。许多从平原来的人到西藏以后身体都很不适应,容易出现一些紧急情况。而机场离市区比较远,把病人转运到市区医院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提高机场的医疗水平,对于保障旅客的健康和安全意义重大。”民航总医院党委书记王长益说。

  西藏之行,为许多医护人员留下了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西藏民航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忍耐”的精神感染了每一名医疗队员。大家纷纷表示,今后一定要更加尽职尽责地工作,对待病人更加热情,按照民航局局长李家祥对医院提出的“服务民航,面向社会”的要求,向着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民航医学中心的目标前进。(肇茜)

分享到:
标签: 民航总医院
[责任编辑:ottor]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