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一号”、“王强二号”,无疑是王强的代表作。在民间“飞友”眼里,这是民间飞机的优秀作品。那么,这两架飞机性能到底如何?是否经得住行业推敲?日前,记者联系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朱上翔博士,他对王强印象极深,称这两架飞机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换句话说,这两架飞机算得上是合格的民间作品,“他造‘王强一号’时,我还做过指导。”
“不少爱好者都会找他定制螺旋桨,主要是他做的东西工艺不错,性价比高。”——上海一家飞行俱乐部经营者丁林 首飞 “他像莱特兄弟一样兴奋,我可紧张死了”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教授朱上翔博士与王强的结识,缘于2005年他从加拿大回国创业,并准备在绵阳设立一家公司。经绵阳高新区招商局梁处长的介绍,朱上翔认识了王强,并看了“王强一号”的发动机,“就是摩托车发动机,可飞机只有发动机怎么能行?” 这一天,王强被狠狠上了一课,飞机是怎么飞起来的?它需要哪些东西?怎么保障安全?造一架这样的飞机需要多大尺寸的螺旋桨。朱上翔现在还记得,他画了一张螺旋桨的图给王强,但他第一次做出来的桨并不合格,“像螺旋桨的样子,但不符合空气动力学原理。” 王强准备试飞前,专门给朱上翔打了电话。 “我给他的建议是,要慢慢加油、滑行,并且最好选择早上空气密度大的时候,少带一些围观者。”朱上翔有自己的担心,这毕竟是王强的首次飞行,围观者太多怕不安全。但试飞当天,当朱上翔赶到时发现,男女老少黑压压一片人。朱上翔不断告诉王强,第一步、第二步,但王强一下就飞起来了,杆一拉就上去了,“他当时像莱特兄弟一样兴奋,我可紧张死了,别摔下来了。” 制造 “他动手能力很强,一经点拨,做得八九不离十” 此后,王强一直与朱上翔保持联系。这两个人做朋友,在外人看来其实差距挺大,一个是顶尖的航空专家,一个是实打实的草根爱好者;一个是教授,一个是初中生。但朱上翔还真看上了王强,“他喜欢航空。” 在朱上翔眼中,王强悟性强。造“王强一号”时,无论是螺旋桨还是轮子,经他一点拨,他都能做得八九不离十。很难看出,王强只是一个初中生,连物理学都不怎么懂的。 王强“动手能力强”,这是很打动朱上翔的一点,“专业学校的学生,理论知识非常深厚,但动手能力未必赶得上王强。”而航空,除了理论是绝对不行的,“他可以跟专业学校的学生们互补。”朱上翔感叹,中国缺乏创新型人才,所以要多鼓励这样的人。也因为这一点,朱上翔做了一个决定,邀请王强到自己的绵阳思达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工作,内容主要是飞机制造。 王强亲自试飞两架飞机,这样的胆识得到了朱上翔的认可,“一般人不敢飞的。”朱上翔还观察到,王强并非蛮干,他心还很细,飞之前必须得做足了功课,“他现在飞行经验很丰富,这很难得。” 让朱上翔不满意的是,王强的理论知识还欠缺。这些年,王强自己也在学习,但要成为这一领域的人才,还需要更多的系统学习,“我建议去进修。” 口碑 “王强做的螺旋桨胜过进口,又便宜,性价比很高” “王强一号”、“王强二号”的试飞成功,让王强在国内的圈子里有了名气。“不少爱好者都会找他定制螺旋桨,主要是他做的东西工艺不错,性价比高。”在上海经营着一家飞行俱乐部的丁林说。 “看到王强的飞机,我说小伙子这可不能飞,很危险。”当时王强带着“王强二号”参加上海一次飞行活动,丁林持怀疑态度,可看到飞机顺利飞行后,他觉得这个小伙子“胆大心细”。“我正好要买一个螺旋桨,在法国买得不太顺利,就让王强给我做一个。”丁林说,此后他在王强处订购过多个螺旋桨,而他自己的飞机螺旋桨就是王强做的,“是个四叶碳纤浆,国外进口要2万多,王强这做才6000多元,比很多进口的好用,性价比很高。 丁林说,王强做桨的技术很不错,各方面参数表现良好,由于是手工制作,螺旋桨在一些细节方面还有待改进。 关于民间“飞友” 知识不多但精神可嘉 今年73岁的朱上翔,声音宏亮、清晰,听起来像50来岁。自回国后,他认识了一批民间“飞友”,也知道爱好者越来越多。这让他高兴,他喜欢年轻人爱航空。 教授与草根交朋友,朱上翔希望有更多这样的组合,这能给爱好者们提供一个平台,给予专业引导,“他们不容易,知识不多但精神可嘉。”但是,如果没有专业引导,这群爱好者可能无疾而终,甚至有陪上性命的风险。 朱上翔语重心长,他认为爱好者要多学习。实践固然出真知,但理论仍是基础。朱上翔并没看扁这些爱好者,相反非常希望他们为国家做贡献。但以现在绝大多数爱好者单打独斗的局面,是很难有大的成就的,“要有团队合作。” 从造第一架飞机起,朱上翔一再告诉王强,将飞机体重控制在116公斤内。朱上翔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采访时说,飞机超过这个重量飞行时,民航局要管。当然,只要是上天,飞行者仍然应该向民航局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