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知识的传承与交流——记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旋翼传动组
在中航工业直升机所,旋翼传动研究组主要承担国内自研直升机旋翼系统和传动系统的设计技术研究。近年来,班组在项目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显著进步,成为所内闻名的学习型攻关团队。 面对日益繁重的型号科研任务,旋翼传动研究组将工作任务划分为十几个项目管理团队,涵盖多个重点型号和前沿课题研究。项目团队能够更为有效地利用人才资源,使密集交叉的任务得到合理调配,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 在某国际合作项目中,旋翼传动研究组改组成立了旋翼和传动设计两个项目团队。旋翼设计项目组组长王健说,该项目是直升机所第一次在国际合作中系统地输出设计,时间短、任务紧,项目组成员由竞聘方式产生,绝大部分是入所参加工作未满五年的年轻人,且必须在短时间内独当一面。项目组成立之初,为了保证研制质量和进度,决定在短期内先开展一次领先设计,这意味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实行“朝八晚九”工作制。 设计员赵青是旋翼设计团队成员,主要负责在总体设计上对外方专家进行培训。她严格按照外方合同要求精心准备课件,主动提出在组内由专家组成评审团进行试讲,反复改进,保证了讲课质量。王健定期组织大家总结经验,对困难进行分析和探讨。赵青认为,相对于以前的任务管理模式,项目制管理可以帮助她跳出自我,关注他人和团队工作进度,彼此都是客户关系,促使她在工作中更为主动地思考,自我学习和管理,高效、明确地推动任务目标完成。 近几年,旋翼传动研究组人才辈出,是直升机所众所周知的“人才培养基地”。谈及人才培养的“秘方”,组长李满福总结为“点、线、面”的有效结合。刚入所的设计员主要从事零件的设计,在各个点上开展工作,通过跳跃式的轮岗锻炼能力,形成自身的专业特长;经过1~2年的学习领悟,青年人就能把学到的东西有机地串起来,进行各个组件、部件的“线性”设计;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不断磨炼,就可承担分系统设计乃至更大的项目管控,负责一个“面”的工作。 旋翼传动研究组注重知识的传承和交流,使能力提升呈现常态化。每周四的组内例行技术交流日成为十多年来延续的传统。由专家针对型号任务中的重点难点讲解,与大家共享知识和技能,能者为师、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目前组内还系统建立了“一对一、一对多、多级带徒”等形式构成的导师带徒网络。师傅与徒弟亦师亦友,在学术上自由讨论,放飞思想,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2011年大学毕业的夏富春在齿轮参数化设计中已提出了一整套较为成熟的方案,老专家对他寄予厚望。入所仅一年的设计员杨萍对传动总体设计表现出极大兴趣,提出了一套优化设计方案。她还独立承担某型机成品厂家的技术管理工作,常年在外场奔波。近几个月,多名设计员一直奋战在中航工业哈飞生产现场。在某型号铁鸟试验装机中,旋翼传动研究组负责尾传动轴同轴度调试。由于零部件多,精度要求高,时间节点紧,设计员廖文东在尾传动轴同轴度调整中,连续奋战了6个日夜。 近年来,旋翼传动研究组完成某型号替代尾桨定型试飞,继而顺利完成技术鉴定;突破型号旋翼折叠关键技术,攻克结构件和成品寿命短板;AC313直升机采用的复合材料旋翼顺利完成适航取证;某重点型号一次性通过旋翼塔试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旋翼防除冰加热组件进入设计鉴定阶段。他们攻克的技术难关更是不胜枚举,各种荣誉也纷至沓来,他们先后获得“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中央企业学习型红旗班组”等荣誉称号。(刘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