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8型机的研制一开始遇到了诸多波折,但是这些都吓不倒中国直升机战线上的工作者。他们是一支敢打硬仗、善打硬仗的队伍,是一支为了国家直升机工业的进步,甘于奉献一切的队伍。为创造直-8型机研制尽快上马的条件,昌河机械厂等单位艰苦奋斗,用开发民品创造的利润支持直-8型机研制不间断,终于使研制工作走出低谷。1985年12月,直-8型机在景德镇首飞成功。1989年4月,通过国家技术鉴定。1994年11月通过设计定型。同时,为直-8研制的涡轴6发动机也于1988年通过技术鉴定,1994年10月通过设计定型。 20世纪80年代,中国直升机工业开始向世界直升机先进技术进军。由于之前失去了多次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机会,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我们的直升机工业决定借船出海,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为满足国内对4吨级直升机的需求,三机部党组决定引进法国SA365N/NA“海豚”直升机及配套的“阿赫耶”1C/1C1涡轴发动机的生产专利。主机和发动机分别由伟建机器厂和南方公司承担专利生产,国内编号直-9型直升机(代号Z9型机)涡轴8(代号WZ8)发动机。 1986年8月,总参谋部陆航局成立,为我国直升机工业提供了强大的用户支持。作为直升机为主要作战武器的新兵种,陆航局提出了研制武装直升机的要求。由此,各单位经过艰苦攻关,以直-9型机为平台,研制出多个型号的军用直升机。 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需要,极大推动了直-9型机国产化的进程。经过制造厂和研究所有关单位的充分论证和艰苦攻关,1992年,直-9直升机国产化率达到了75%,并顺利通过了技术鉴定。1997年7月1日,装备驻港部队的直-9直升机,正点飞过深圳口岸,准确地降落在香港。在建国50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直-9型机编队整齐地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1989年2月5日,国家计委、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批准直-11型机(代号Z11型机)立项研制,并作为轻型直升机列装。10月7日,航空航天部命名配直-11型机的发动机型号为涡轴8D。1994年12月22日,直-11型机实现首飞,1996年12月通过技术鉴定并开始小批量生产。中国航空动力机械研究所和南方公司为直-11型机配套研制的首台国产化涡轴8D发动机也通过技术鉴定,进入小批量生产。 在研究所和制造厂捷报频传之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改型设计了共轴式单座直升机,并于1996年8月成功首飞。不久,该型机研制在国家计委立项,按批复要求完成了CCAR27部为审定基础的适航符合性审查。 这期间国家进一步加大了直升机科研、生产条件配套建设的投资。直升机科研、生产条件基本配套,完整的直升机工业体系基本建立,并具备了研制和小批量生产直-8型机、直-9型机、直-11型机系列和配套的发动机及传动系统能力。 这一阶段,是我国直升机工业创建以来政策最明确、发展最稳定的重要时期之一。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实施的直升机系列发展规划和有关领导机关为直升机工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方针和举措,为我国直升机工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1991年,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航空航天工业部下发了中国航空工业技术发展政策;1993年,航空工业总公司制定“航空工业腾飞计划”时,第一次将直升机与军用飞机、民用飞机并列纳入发展计划;1995年1月7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接见航空工业总公司有关领导时指示,新型机是重点,同时要在直-8、直-9、直-11型机上大做文章。从此,我国直升机工业走上了总体思路明确、规划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进入空前稳定快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了三个基础平台和一机多型系列发展的良好格局。设计、研究、试验、试制、试飞、生产和使用等多个领域,都提高到新水平,同时拓宽了国际合作的渠道,为迎接直升机工业跨越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