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管理方式相对滞后,有待与时俱进。 公务机运行管理是公务航空运行的关键环节。优良的管理也是生产力,可省却办理各种手续和许多例行检查的程序,为乘客节省宝贵的飞行时间。民航局局长李家祥曾表示,目前民航仅使用了全国不足25%左右的空域,而美国为80%左右。空域资源开发不足,越来越成为影响安全运行、航班正常的重要因素,及制约民航发展的瓶颈。 我国公务机发展历史较短,受制于政策环境、空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管理方式及手段落后。尽管近些年通过积极与国外公司合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改善,但仍存在公务机起降流程繁琐、检验检疫标准不配套、后勤航材等保障不足等问题。 三是技术及人才匮乏使得地面保障服务受制约。 要保证公务机完全发挥其优点必须有充足的资源保障做支撑,这包括了充足的空域资源、数量众多的可供使用的机场、覆盖广泛空管设备设施、完善的天气等飞行情报、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人才等。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珠海直升机分公司副总经理荣卫国表示,目前面临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人才匮乏的问题较为突出。在公务机地面保障方面,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家单位可提供针对各种不同公务机型的大修业务。即便飞抵中国的国外公务机,往往也只能寻求国外维修工程师。而且,国内还缺少针对公务航空的地面服务供应商、飞机执管服务供应商等。相关业务都是由航空公司和机场共同完成。由于公务机数量稀少、建设配套服务设施盈利困难,有兴趣的投资者不愿投资,进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方面问题亟待完善 业内专家建议,我国发展公务机市场还需从整合法规、调整管理、加强保障三方面入手,促进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一是整合公务航空现有法规,建立公务航空行业标准。 专家认为,应对现有公务航空法规进行整合和优化,特别是借鉴欧美国家相对成熟的行业法规体系,避免多架马车并行的混乱局面,切实促进公务航空的发展。 我国各公务机公司还没有统一的公务航空行业标准可以参照执行,而且也没有专门的公务航空协会。所以应充分发挥中国通用航空协会的力量,联合各公务机公司,制定适合我国公务航空行业的标准,与国际化接轨,建立公务机标准服务流程和特殊情况处置办法。 二是调整公务航空空域管理模式,更符合公务机的实际需要。 公务航空的重要优势在于按需起飞,可选择最快捷的航路和最便利的机场。因此,我国空管对于公务航空的管理模式应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否则难以形成常态的公务飞行。 民航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调整公务航空空域管理模式,提高效率并简化航线申请及批复的手续,为公务航空的发展创造条件,使空域资源在有效管理下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是提高公务航空机队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加强服务保障能力。 有业内人士指出,公务航空现在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产业规模偏小,市场影响力不强,涉及人群较少有关。提高公务航空机队规模可以形成规模效应,从运营、维修保障、航材储备等方面,都可以加速行业形成良性循环,加强公务机维修保障能力,降低公务机公司经营成本。 公务航空服务对象属高端客户,对价格不敏感,但对时间价值非常敏感。他们需要降低旅行时间,减少因机场拥挤带来的麻烦,这对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完善行业长效服务机制建立方面,还需以人才和技术作为根基,培养高端行业人才,制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公务机,以国际化的视野提供专业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