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金凤 报道:济南民航事业的发展可回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1921年7月1日,北平--济南正式通航,虽然因为经费和战争原因仅仅执飞一次即停航,但这却掀开了山东省民航飞行史册的第一页。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济南空港建设驶入了现代化建设的快车道。1958年4月,在济南张庄机场正式组建了中国民用航空济南站,并于4月15日举行了北京--济南--南京--上海开航典礼。人们通常把济南张庄机场发展时期俗称济南老民航,那时的候机室还是平房,最初仅仅278平米,年旅客运送量仅仅708人。随着山东民航事业和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根据济南机场档案记载,1986年始发旅客为 14087人次,到1990年济南机场的旅客吞吐量更是猛增到了50725人次。张庄机场虽几经扩建,但是仍赶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建设一处全新的、独立的民用机场迫在眉睫。 为改变山东民航,特别是济南民航没有民航专用机场的落后面貌,山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修建济南(遥墙)机场,并于1992年7月26日正式通航,济南机场一期工程设计规模为年客运量50-80万人次,年货运量2.3万吨,机场等级为4D级,跑道长2600米,宽60米,候机楼面积10351平方米。当年安全起降2634 架次,旅客吞吐量14.7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992吨,分别位列全国第35位、第39位和第36位,每周保障航班约26个。 1997年12月18日,国家计委批复同意济南遥墙机场飞行区二期工程扩建项目。在原有跑道东侧200米处新建一条长3600米、宽60米的跑道,原跑道改作平行滑行道,并向南延长至3600米。新建跑道设双向I类精密进近仪表着陆系统及助航灯光系统。这次扩建是山东民航历史上第一次在不停航情况下进行的。1999年10月24日济南机场新跑道正式启用,成为我省惟一一家4E级机场。 济南机场一期工程建设的候机楼一直使用到2005年3月27日,2004年安全起降32733架次,旅客237.18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22万吨,分别位列全国第22位、第27位和第23位,每周保障航班约260个。 2001年10月1日新航站区扩建工程举行奠基仪式,航站区扩建工程主要包括新候机楼、航管楼、站坪及站区辅助工程,于2003年4月26日正式开工建设。济南国际机场新候机楼形体呈现“鲲鹏展翅”形,二层钢架结构,一层是国际、国内到达厅,二层是国际、国内出发厅,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为8万平方米,长465米,宽在50米--120米区间变化,屋面最高点32.8米。新候机楼按旅客年吞吐量800万人次,高峰小时3200人次的规模设计。2005年3月28日,济南国际机场新航站区正式启用。截止今天已安全运营7年多,2011年底济南机场安全保障起降74516架次,旅客787.9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7623.9万吨,分别位列全国第24位、第22位和第23位,每周保障航班数达700余个。 机场发展的脚步永不停息,随着客流量的逐年递增,到2012年,新航站楼的设计规模到现在也趋于饱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民航业发展的意见》要求“十二五”期间济南机场投资额约16亿元,完成南指廊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北指廊工程的部署。根据机场规划,从2010年全面启动航站楼南指廊工程项目,该项目概算投资8亿元,建设面积28000平方米,建设项目主要包括16万平米的站坪、13个廊桥及停车场等指廊配套附属设施。2013年建设机场第二条平行滑行道及货机坪;2015年启动建设航站楼北指廊工程。到“十二五”末,济南机场将新建2.7万平方米航站楼指廊,扩建15.5万平米站坪,新增近机位14个,同时新建部分工作区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在加快推进扩建的同时,机场还将加强机场枢纽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和建设,以客运“零换乘”和货运“无缝衔接”为目标,加强机场与轨道交通、城市公交以及铁路的衔接,使机场成为综合运输枢纽。 时光荏苒,二十载机场航站楼的变迁,二十载敬业实干所铸就的累累硕果,彰显济南民航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的济南机场,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加速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