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精神富矿”指引东航云南从成功走向成功
2012-07-25 10:43  来源:中国民航网   

东航服务人员为长水机场首航航班第一位旅客办理值机手续

  中国民航网 通讯员李露荣、姚莹 报道:自2010年3月30日全面开工建设以来,东航昆明新机场基地项目的建设者们以“确保工程质量、确保施工安全、确保工程工期、确保不超概算”为总体要求,以“确保省优、力争国优”为工程质量目标,推行“5+2”、“白加黑”工时制,历经两年多艰苦奋战圆满完成建设任务。基地项目加紧建设的同时,转场工作随之启动。既要面对老机场严峻的安全生产压力,又要筹备新机场转场搬迁各项准备工作,转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涉及点多、牵扯面广。压力之下,公司上下齐心协力、克服万难,精心组织、精心谋划、精心准备、精心演练,精心实施,2012年6月28日成功实现“一夜转场,一次成功”的目标。

  成功的背后必有精神的支撑,在这场历时两年多的硬仗中,东航云南公司全体干部员工不仅取得了看得见的优异成绩,更收获了宝贵的财富--历练和锻造了“五种意识”(即责任意识,前瞻统筹意识,协同合作意识,以人为本意识,主人翁意识)和“四种精神”(即心系全局、激情超越的“创业”精神,锲而不舍、严谨细致的“求实”精神;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不计得失、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东航集团公司党组书记、东航股份公司总经理马须伦评价云南公司建设和转场工作时说:“云南公司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五种意识和四种精神既是新时期云南公司的精神体现,又丰富了大东航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内涵,一定能够成为云南公司做优做强的强大精神动力。”

  确如所说,守住这一精神富矿,就能守住事业发展的未来,因为“五种意识”和“四种精神”来源于攻坚克难的工作实践,内蕴在一支能打硬仗,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的每一个细胞中。

  树“五种意识”以图攻坚

  思想和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树立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意识,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就能拨开云雾,化繁就简,科学决策,不断前进。

  责任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硬仗面前,云南公司各级领导干部始终坚守岗位,身先士卒,让员工时刻感受到“上下同欲、众心齐一”。“跟我上” 与“给我上”虽一字之别,不同的却是率先垂范的责任,是奋勇争先的气势。

  在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搬迁的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间节点,东航集团、股份公司领导都及时提出工作要求,多次亲临云南公司听取专题汇报、了解情况、解决问题、督促指导,对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委派职能部门赴云南公司支持、指导工作。各级领导干部以强烈的责任心,亲临一线与员工同吃住同拼搏。转场当日,李养民董事长深入现场督导指挥转场搬迁,云南公司石富康总经理和李云峰书记分别指挥巫家坝机场和长水机场航空器、物资的转场,全体转场工作人员坚守转场第一线,确保了转场各项工作正常有序进行。

长水机场首航航班机组带着美好祝福准备出发

  前瞻统筹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基本前提。

  解决复杂问题之道,既要有系统思维不遗题忘事,又要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解决问题的“牛鼻子”。

  为保障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顺利实施,云南公司提前对新机场施工、安全及转场中的各项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和研究,围绕新机场运行、信息系统转场、飞行器转场、地面物资设备转场、演练、医疗救助、安保、后勤保障等工作,出台了15个总体方案和28个子方案及预案。成立了新机场基地建设领导小组、转场指挥部、转场搬迁现场指挥中心等组织领导机构,各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28个三级转场工作小组,形成建设转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对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工作的领导,确保建设、转场两大任务统分结合,统筹兼顾。

  协同合作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根筷子易断,一把筷子成团。团队协作的实践证明“1+1”的结果远远大于2,这是公司全员完成艰难任务的信心之源。

  东航集团、股份公司对昆明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工作在人力、技术、政策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为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成功提供坚强后盾。同时,云南公司各单位在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的大局面前识大体、讲大局,牢固树立“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思想,形成了推动建设及转场工作的强大合力。机关职能部门强化协作和服务意识,开展创建“两型四满意”机关活动,在建设和转场工作中积极主动参与,组织员工下基层协助开展工作。广大团员青年组成青年突击队,在转场演练、物资搬迁、志愿服务、旅客引导等工作中充当突击队和生力军,用汗水铭刻下青春的印迹。

  以人为本意识是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集合众智,无往不利”。公司给员工关爱,员工感受关爱,传递关爱,公司就能得到来自困难的关照和来自客户的青睐。

  在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过程中,云南公司党委坚持“以人为本”思想,针对新的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和工作环境带来的新考验,积极开展新机场运行演练和培训以及有关的竞赛活动,提高员工的岗位适应能力和业务技能水平。按照“社会化服务、专业化保障”思路,积极做好员工吃住行等后勤服务和保障工作,尽最大努力解决转场过渡时期员工工作和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建立关心关爱员工的党群联席工作机制,积极开展EAP员工帮助计划和“夏送清凉”慰问活动,给员工送去关爱。各级党组织通过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谐发展党员岗位先锋行动”等主题实践活动,团结带领广大员工积极投入到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工作中。

  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是取得成功的内在动力。

  家能给人归属感更能激发创造力。公司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幸福,努力建一个员工热爱的家,从而激发企业大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无限热情与创意。

  在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过程中,云南公司各单位、广大干部员工积极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发扬主人翁意识,主动思考、主动谋划,主动开展工作,全力投入到这场硬仗中。飞行员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特长,制作了3D模拟演练教材供广大飞行员学习,以尽快熟悉新机场运行环境;为保证公司“三超”车辆顺利转移,车辆管理部门员工多次利用晚上社会车流量相对较少的机会,对巫家坝到长水机场的道路情况进行摸底考察,关注路面的每个坑洼;一线员工在新机场生活条件还不齐备的情况下,在新机场一呆就是几周甚至几个月;有的员工为了测试某一个项目的可行性,通宵达旦地测算、试验,不辞辛劳、连续作战。

  育“四种精神”引领前行

  精神是克服困难达成目标的内生动力。在建设及转场实践中磨砺和锻造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解读和领悟出一种共有的感动,精神就会成为一种力量,一种指引,一种导向,一个标杆。

  精神之一:心系全局、激情超越的“创业”精神。

  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运营的各种困难接踵而至时,考验的是云南公司全员视野的宽度和广度,是激情超越的气度和厚度。

  在整个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过程中,云南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心系全局,对影响转场工作顺利开展的时限性问题,各部门高效快捷“立即办”;对阻碍转场工作顺利进行的疑难问题,各部门积极研究“主动办”,一切工作都以服从服务于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大局为出发点。值得一提的是,云南公司用一年的时间就建成了“中国西南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设计建设周期最短、海拔最高、地质条件最复杂、抗震设防烈度最高”的大型综合性飞机维修机库,成为座落长水机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为云南公司未来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极大的优势和便利条件。

  精神之二:锲而不舍、严谨细致的“求实”精神。

  战略指明方向,细节决定成败。有效掌控和统筹平衡庞杂的建设及转场工作是对云南公司战略谋划能力和务实行动能力的综合检验。

  新机场基地项目建设和转场是一项庞大工程,而每一项工作的成功来自于对细节的关注和对关键环节的掌控。云南公司广大干部员工在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进行严密思考、不断探索、来回求证、反复演习,在一些细节方面不厌其烦。从15个总体方案的科学制定到28个子方案和预案的严格落实,从长水机场的飞机性能分析评估到地面运输车辆道路宽度测量,从每一次大型模拟运行演练到每一车次物资的打包装运,从办公区域建设到吃、住、行的细节保障,云南公司精心计划、积极筹备,对存在的问题积极进行排查、整改。正是源于各部门、广大干部员工对高标准、高质量一丝不苟、锲而不舍的追求,以及在具体工作中的严谨细致、苦干实干,云南公司最终取得了转场工作的胜利。

  精神之三: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

  “第一”是时间节点的标尺,是对历史的一种记载方式。“第一”的背后,彰显的是云南公司干部员工面对困难时的价值取向和战胜困难时的精神追求。

  在新机场的每个“第一次”都是对公司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今年的3月28日和5月4日,公司主动请缨使用B737和A330客机圆满完成了长水机场的试飞工作,不仅检验了公司的保障能力和机场设施设备情况,获取了相关运行数据,积累了安全运行经验,同时也飞出了公司高原雄鹰的气势和形象。在公司飞行部空客分部人员紧张、航班生产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试飞小组成员发扬钉子精神,克服困难,“挤出”时间紧锣密鼓地参与试飞。此外,2012年6月27日晚22:07,公司MU5903航班从昆明巫家坝机场起飞前往西双版纳,标志着东航正式结束在巫家坝机场运营;6月28日上午08:00,MU5939航班从长水机场起飞前往香格里拉,成为长水机场的首航航班;随后,MU5950航班从丽江飞抵长水机场,成为长水机场首个进港航班。公司在长水新机场已经创造了数个载入史册的“第一”,未来还有很多个“第一”等待书写。

  精神之四:不计得失、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

  事业发展高度取决于人的精神境界的深度。当工作与家庭需要取舍,个体与集体面临选择时,主导内心天平砝码的是长期养成的职业素养,是倾心奉献事业的思想境界和精神操守。

  转场工作进入100天倒计时以来,云南公司各单位干部员工也都进入了“备战”状态,尤其是生产一线单位和后勤保障部门更是进入了前沿阵地。没有抱怨,没有推卸,没有退缩,取而代之的是助推转场的比学赶超,个人利益面前的不计得失,加班加点的习以为常,公司大局下的无私忘我。为保证基地项目的工期和质量,建设者们放弃了节假日休息时间和与家人的团聚时光,在深夜气温接近零度的工地连续奋战;“CET”、“五加二”和“白加黑”的作息时间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写照,强烈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支撑干部员工去攻克新机场基地建设和转场过程中一个个难关。

  星光闪耀照亮征途

  通往成功的路九曲回环,相伴荆棘。当“一夜转场,一次成功”铭刻在胜利的里程碑上时,全体东航云南人不会忘记那些披荆斩棘的可贵瞬间和照亮征途的耀眼星光--

  把转场当成人生的第二次高考。昆明维修基地的转场协调负责人李世刚把6月27日的转场比作高考前的最后一天,他为此精心准备了一年多,鼻子上的皮都已经被晒破两层。中央电视台的实时报道记者前去采访时听到他说话的声音沙哑,语速很快,5分钟的采访被对讲机打断3次,不忍之下匆匆结束采访。

  流下辛劳,留下奉献。6月27日中午13:00,由客梯车组成的车队出发前往长水新机场,行驶在第二位的车辆驾驶员在认真观察路面和车辆衔接情况,副驾驶位子上的同事在颠簸中低头吃着盒饭。车队经过的地方离公司食堂只有10米的距离,汗水不断地从他的两颊渗出而后汇聚成珠。

  窗明几净的大厅里,满心欢笑却噙满泪水。运行控制部签派员史莹作为新机场运控大楼建设的跟踪人,在尘土飞扬中专注工程细节,吃“灰尘泡面”,洗工地浑水;作为运控三大功能中心建设协调人,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分析不畅环节,设计具体方案,记录了两本厚厚的笔记。顺利转场日,史莹自信地回到了签派大厅望着窗外天空的飞机。

  见证历史,内蕴的是精湛技术和英雄形象。携“高原雄鹰”称号的飞行员们以精湛的飞行技术和丰富的飞行经验两次成功试飞长水新机场,执行了巫家坝最后一个出港航班、长水第一个出港和第一个进港航班,见证了云南民航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性时刻。急难任务的勇挑重担和重要时刻的形象彰显,是社会各界对雄鹰部队的信任与期盼。

  不敢高声语,只因嗓无音。综合管理部车辆管理分部为保车辆转场全员出战,为考证道路通行情况甘当马路吸尘器,为尽快排除车辆故障随维修人员一同钻底盘,为保“三超”车辆转场选择夜间搬迁,为保道路畅通嗓子喊到无声。

  取的是大家责任,舍的是小家情义。客舱服务部乘务长丁敏被选为骨干力量参与空客A330-300机型运行合格审定,此时还有身患重病需要立即手术的年迈父亲和感染重疾住院治疗的两岁儿子。两难之际,丁敏放弃做一名孝顺的女儿,一名合格的母亲,选择当一名优秀的客舱经理,一名杰出的东航人。

  不是简单的搬运,而是信息流的转运。十几万件价值上亿元的航材搬迁可不是简单的搬运。为确保搬迁后能准确迅速地找到需要的航材支援生产,航材库管理人员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方法,启用了三套条码系统,一套清楚地记录每一件航材在巫家坝库房的位置,一套监控搬运过程中每一件航材的状态,一套记录航材抵达新机场库房后的位置。

  不是简单的位移,更是一种思想的转变。货运部出港业务部针对转场后数据传递线路变长、距离变远的实际,在流程改进和交接环节改变上下功夫,创新开展远程打印交接单替代人工传送方式,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转场成功日,新婚见证礼。地面服务部票务中心员工刘坚因转场工作任务繁重而推迟了原本6月份举行的婚礼,准新娘看到他因工作繁忙而日渐消瘦,劝他稍事休息时,刘坚乐观地说“让长水的第一只银燕作为我们爱的见证!”

  金凤起舞最美时。地面服务部旅客服务中心员工李金凤“抛下”襁褓中待哺的儿子,全心投入转场工作中,自学工程制图,制作搬迁笔记,精确设计家具摆放方案,用专注与投入演绎“最美转场妈妈”的故事。

分享到: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