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发现现状探讨
2013-08-20 08:56  来源:中国行业研究网   
  “陕西通用航空醒得早,起得晚!”盛夏时节,记者在陕西采访期间,深切感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和专家发展通用航空的热情,也感受到了陕西通用航空产业奋起直追的步伐。作为我国的老牌航空大省,陕西省的通用航空起步较早,却受制于政策、法规、经济发展水平等条件,一直没能取得突破性的快速发展。如今,在全国各地纷纷将通航作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抓手的背景下,陕西省各地方政府、民航管理部门以及通用航空相关企业的创业激情被点燃,谋划着一盘通用航空新棋局,向着打造通航强省的目标排兵布阵。


起手:内力深厚占得先机

  航空产业在陕西的发展由来已久,根深叶茂: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和陕西飞机工业集团分别位于西安、汉中,使陕西成为我国唯一拥有两家大型航空制造企业的省份;中航工业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都坐落在陕西;我国航空业1/4的专业人员在这里创造了全国航空制造业1/3的总产值。

  而通用航空在陕西的起步也早于其他许多省份:早在2007年4月,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就与陕西省渭南市政府合作,建设了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并于2009年8月被中国民用航空局确定为“民航试点园区”,成为我国首个通航产业试点园区。2009年,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在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内府机场举行。这个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际性通航大会,是经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通用航空界最大规模的展会,陕西西安是它的永久会址。此外,2008年,陕西(西北)通用航空协会成立,成为我国第一个地区性的通用航空行业协会组织。

  如今,陕西通用航空已形成了“一基地四园区”的发展格局:“一基地”指西安航空基地,“四园区”则分别指阎良核心制造园、蒲城通用航空产业园、咸阳空港产业园、宝鸡飞行培训园。

  除了航空制造业的雄厚底蕴外,陕西省还有很多其他发展通用航空的优势。比如,陕西的天气条件特别适合飞行,每年的适航时间很长,吸引了凤凰、金胜两家通航企业在此开展飞行培训;东南部沿海地区的空域受限制比较多,而陕西的可用空域比较大,为通航飞行创造了有利条件;陕西省内的民航专业人才队伍壮大,加上有一大批高等院校,能够为通用航空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民间资本活跃,有意向投资通用航空的企业和个人热情很高……

  历史、地域、人才的优势,加上国家低空空域改革带来的绝佳发展时机,陕西省可谓占据了通航发展的天时、地利、人和。箭在弦上,直指通航强省的靶心。

  博弈:政府主导解共性难题

  在一系列利好条件的带动下,陕西省的通用航空产业正在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 陕西省通航共飞行13017架次、4567小时,同比分别增长了31.74%、46.97%。目前,陕西省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通航企业达11家,正在筹建的通航企业有11家。省内共有通航飞行器87架,通航飞行员84人,通航维修人员132人。

  然而,我国通用航空整体起步较晚,发展缓慢。陕西省的优势虽然明显,但困难也依然存在。

  在今年4月召开的西北地区通用航空工作会议上,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副局长余文亮总结了西北地区通用航空发展存在的6个问题:整体实力和运行水平偏低,通航企业、通航飞行量较少,保障安全飞行所需的基本设施设备缺乏;有限的资源难以有效整合,企业间争夺飞行、机务和高级运行管理人员,导致专业人员频繁跳槽;发展思路不够清晰,各地纷纷提出通航全产业链发展,项目重复,产业间同质竞争;基础设施建设无法满足需求,通用机场建设严重滞后;各地政府和民航行业对通航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但由于协调沟通不够顺畅,存在政策重叠和真空的双重问题;监管方法和手段不能满足通航发展的要求,监管部门分散,监察员数量短缺。

  这些困难,大部分都是全国通用航空在发展中要面对的共性问题。“我们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该政府解决的要由政府解决,该企业努力的由企业自己去努力。”陕西省发改委副主任徐强说。

  陕西省政府对于通用航空的重视和支持,正契合了民航政府部门发展通航的思路。“通航产业有很强的民间性和社会性,这个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地方政府主导。陕西省政府很早就将通航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但是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对于资源的整合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政府应当在机场规划、建设通航运营网络等方面进一步出台政策。”民航西北局通航处副处长王燕说。

  目前,陕西省发改委正在委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对陕西省的通航产业发展做全盘的规划研究。前期的研究成果表明,陕西省通航发展的优势在于政府支持有力,航空制造业体系完备,航空人才资源充足,空域资源丰富,企业聚集效应凸显,航空会展文化氛围浓厚。而主要的制约因素则是,航空产业结构单一且比例失衡,通航运营服务未形成规模,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陕西省发改委提出了发展通用航空的“五有”设想:有相对发达的机场群;有完善的空中网络;有包括研发、制造、维修人才在内的产业梯队;有实力强、基础稳固的企业团队;有全国示范效应,能够为其他地区贡献通航人才和技术,让通航为今后陕西航空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布阵:从建设机场网络着手

  “我们不怕干通航,怕的是稀里糊涂地干。”徐强对于陕西通航产业未来的发展信心满满:“发展通航,机场要先行。有了机场,大家才敢买飞机,专业人员才有了用武之地,进而才能吸引各地企业到陕西发展。企业聚集了,人气旺了,通航产业在陕西就会有大发展。”

  目前,陕西只有蒲城内府机场这一个比较成熟的通用机场。而根据《陕西通用航空机场建设规划》,未来10年,将先在陕北、关中东部和西部构建“工”字形骨干网络,“十二五”期间在陕西建成约10个通用机场,再在全省构建“王”字形骨干网络,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的通用机场网络。现阶段,除了继续建设内府机场、凤翔机场外,西安蓝田机场、神木机场的建设速度也在加快。

  而作为陕西通航产业发展主要力量的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则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通航发展规划构想。据该基地党工委副书记、陕西(西北)通用航空协会理事长张炎介绍,他们发展通用航空的思路是“系统构建、上下联动、由点到面、内外合作”。这也就是说,要对通航产业进行整体设计规划;寻求空军、民航、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多方支持;构建机场网络,把内府机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其他地方;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引进国外的先进经验、技术、产品,以促进中国通航产业的发展。

  为此,该基地形成了在陕西举办航展来推进通航产业聚集和发展的思路,中国国际通用航空大会应运而生。大会得到了国务院、省市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广大航空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在推动陕西航空投资与贸易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使得陕西成为我国通用航空产业聚集和前沿发展。

  此外,该基地还规划了通航发展路径,即“以飞行带市场、以市场拉产业、以产业促发展”,摸索出了“先做市场,后做工厂”的发展模式。为了能让通航飞机更好地飞起来,他们在内府机场推出了“航空旅游体验”项目,让更多人体验通航的魅力,从而带动通航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在有了市场需求后,再有针对性地引进制造项目,形成集通用航空器生产、销售、运营、维修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

  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陕西省通航发展需要“机场先行”几乎是所有业内人士的共识。而除了基础设施层面的规划外,徐强的目光更是放在了更长远的通航文化建设上:“通用航空是一个创新产业,这个产业要发展,更深层次的是文化问题。比如,与运输航空相比,通航有很多不同的特点,是有风险的行业。但是规避了风险就是规避了机遇,我们不能因为有风险就逃避,而是应该认真研究通航与运输航空的区别到底在哪儿。”

  “陕西要打造通航强省,就要成为中国通航文化的输出地,甚至通航政策的探索、制定者。”徐强对于未来的规划颇有豪情。

  目标已经明确,思路已经形成,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扎扎实实地下好眼前这盘棋。“没有战略战略最重要,有了战略执行最重要,有了执行细节最重要”。在陕西省政府发改委的采访过程中,这句话留给记者的印象十分深刻,以此与所有有志于推动通用航空发展的政府、企业等业内人士共勉。

 

分享到:
[责任编辑:陈施佟]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