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PA网
“中国直升机大王”一夜成名始末(2)
2012-07-06 09:21  来源:外汇通   

   收购的审批程序简单到出乎他的预料。正常的向商务部报批需要至少一个月时间,但因为休斯顿领事馆领事的帮助,收购一事很快由当地商务局报到了山东省商务厅,再到商务部。

      繁杂的审批程序一下简化到了“1”,这让成身棕心存感激。因为同期一家民营企业试图收购美国悍马汽车公司一事,虽然被媒体炒作得沸沸扬扬,但至今却一直没有下文。

      揣着感激之情,揣着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的心理,6月13日,成身棕带队赴美国,开始对美国卓越公司的活塞发动机系列产品、资产情况、债务关系、控股关系等一系列问题作出周密调查研究。

      做完前期的调研工作,成身棕离开了美国,前往欧洲。尽管进入直升机制造这个行业时间不长,但他却感觉到了要在这个行业生存的不易,因此他试图去海外寻找机会。

      奥地利不眠夜2009年6月22日,奥地利。

      一个紧急来电,打断了成身棕的节奏。远在北美洲的童律师电话告知,收购美国卓越公司一事可以报价了。这一晚,成身棕激动得没能睡着觉。

      这个电话是在美国的上班时间打过来的,在中国是晚上七八点钟,正是吃完晚饭休息的时间。挂断电话后,成身棕开始和中国的律师、会计师紧急沟通。奥地利的夜晚虽然有些陌生,但他已然没有心思去感触这些。

     成身棕不打“临时抱佛脚”之战。在此之前,成身棕已经认真查阅了美国卓越公司的资料,“当时其账上还有400多万美元,库存大概在900多万美元,一算下来大概是在1500万美元可以变现的资产”。

     除了这笔明账,作为美国卓越公司的股东,德国泰勒公司还跟成身棕算了笔无形资产的账,认为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500万美元的无形资产价值。但成身棕没有给泰勒公司老板涨价的机会:“你现在处于接近破产保护,你无形资产一分钱不值!”实际上,成身棕还得知到其他来购买美国卓越公司所希望购买的价格。有的只希望拿出200万美元,也有的计划拿出600万美元,还有一家采购商希望以5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而且,这些围猎者压根儿不相信来自中国的买家会给出更高的价格。

    此时,成身棕悄悄地把价格“涨”到了700万美元,这个价格也是最后讨论决定的价格。

    但这个报价依然让童律师很为难。他在电话那头说:“来康明最低出到了1400万美元,你怎么出700万美元就想收购成功?”成身棕并没有退让。“我出的这个价格是我算出来的,不是一拍脑袋拍出来的。”他孤注一掷地甩给童律师最后一句话:“我只出700万美元,多一个子儿也不付。成也好,败也好,我认了。”这并不是受一时情绪之影响。他的底气来源于对美国直升机发动机产业格局和政策的理解--美国的反垄断法不可能让作为同系列产品老大的来康明收购成美国卓越公司。

     这一晚上,成身棕把身上带的电池全打没电了。凌晨5点,拿着行李,成身棕去了机场,飞往下一个目的地。

     6月23日,成身棕接到电话,这个闪电并购获得庭审通过。远在奥地利的他虚脱一般,“差一点晕倒在地”。维也纳多瑙河畔的夏天微风轻拂繁星满天,成身棕就像一个轻伤不下火线的士兵,突然就听到了胜利的号声。

      这是成身棕人生中最富有历史意义的一天,也是中国民营直升机制造业开始微妙逆转的一天。

      从美国飞过来骂人收购美国卓越公司,让成身棕在中国从一个不被人所知悉的小商人成为了第一个拥有“中国心”的通用飞机制造公司的“大老板”。他也被赋予了结束中国建国61年来蓝天上没有自己(通用)飞机发动机历史的“颠覆者”形象。

      对于成身棕自己来说,结果来得太快了,像一盘缠斗已久的残棋突然间豁然开朗、终局在望。他像个细心的棋手,反复检查每个步骤,生怕自己漏掉了什么。

     这次收购对中国直升机制造产业有重要意义,但在美国本土却碰触到了诸多利益团体的敏感神经。除了来康明,这次收购对美国卓越公司时任总裁Kent和法律顾问结合的利益共同体亦是一个重大打击。

     就在成身棕从欧洲回到青岛的那一天,美国卓越公司的法律顾问陪同Kent专程飞到青岛与成身棕会面。双方一见面,Kent就劈头盖脸地质问:“你有什么资格去收购一个美国公司?你的行为是投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骂成身棕一顿来解气。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用成身棕的话说,“飞机没有发动机就是一堆废铁”,因此他们希望成身棕把美国卓越公司让给他们,并从成身棕的700万美元收购价提到了1000万美元。

      成身棕没有让给他们。早在接到中标电话后,他就已经开始让童律师帮忙组建起了三支律师团队进驻美国卓越公司:第一拨是在华盛顿最擅长并购的道格拉斯大律师,第二拨是破产保护研究界一位知名律师,还有休斯顿中国领事馆推荐的律师。他明白,在法庭宣判之前,还需要经过一轮跟美国卓越公司,跟其股东、债权人、律师等团队的辩论。“收购过程很复杂,要征得美国卓越公司所有股东与债权人同意”,他说,“收购之前,你必须要说清楚你打算怎样继续经营这家公司,要给股东希望,要给所有人希望”。

      辩论让成身棕的收购计划差一点全盘崩溃。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美国人对他的收购有很多偏见。成身棕回忆道:“我提供的商务部文件,泰勒公司代表硬说是假的。”这让成身棕的疲惫一度达到极限,“如果再休庭一次,我就顶不住了”。

     他感到如此无助,翻来覆去的庭审、辩论、反悔让成身棕的神经燃烧又冷却,燃烧又冷却,在难忍的疲惫过后,渐渐清醒的他意识到一个冷酷的现实:这样的打击可能才刚刚开始。

      事后成身棕也承认,那是整场收购过程中最为关键,也最微妙的环节。他时刻都在提醒自己:一秒钟的疏忽和松懈,都有可能酿成大错,造成之前的所有努力毁于一旦。

      就在两年前,他有过一次因为法律纠纷没弄妥而导致收购失败的经历。“当时我收购完某公司之后,一大堆法庭的案子就来了,我还没来得及经营,法院就给盘走了,到现在政府还欠我的钱。”这次“失败的遭遇”让其成长了起来。强大的律师团队让收购最终尘埃落定,但也让他“损失惨重”--成身棕支付给道格拉斯的律师费是每小时690美元,最便宜的也要400多美元,并且需要提前支付,不管案子是否成功。

      8月29日凌晨,身在中国却是跟着美国时间“转”的成身棕,终于得到了美国法庭最后的判决--他成功收购了美国卓越公司。

      消息传来,成身棕意外地没有像两个月前听到中标的消息那样兴奋。整个过程中,他失去的太多,也得到了太多,即使接下来的付款和整合的步骤再艰难,拿下美国卓越公司就是胜利。成身棕相信远在美国的对手们和他一样,不再希望得到什么,也不再害怕失去什么。成身棕努力回到无欲无求的状态,曾经争夺的一切已成定局,此刻,最终的胜利只剩一步之遥。

      接下来,他必须拿出700万美元在一个月内汇到美国去。现在还认为自己当时真是疯了的成身棕,把自己所有值钱的身家都当出去了,“借了很多高利贷,在9月29日下午三点半--离外汇局4点下班只有半个小的时候把款汇过去了”。

分享到:
[责任编辑:任芷含]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