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陕西渭河宝鸡峡水库开闸泄洪,一垂钓男子被困两个小时之后,不幸溺水身亡。2个小时的救援,为什么依然没能挽救他的生命?相关部门的救援能力遭到公众的广泛质疑,而其中被提及最多的,便是为何没有使用直升机。
实际上,这起悲剧只是我国公共救援领域直升机保有与使用率低下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地质灾害频发的国家,我国在抗震救灾、应急救援、城市消防等领域,一直对直升机有着日益增大的需求。而随着未来低空的逐步开放,巨大的民用市场也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但现实令人沮丧。据统计,当前我国平均每800万人口才拥有1架民用直升机,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0。与国外发达国家动辄出动直升机解决治安、救援等问题相比,中国的百姓很难能够在这些场合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面对着公共服务、私人购乘以及国防等方面的多重需求,人们不禁会问:我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究竟处于怎样一个状况?中国的直升机,能否给国人一个值得期待的未来? 从中航工业的表现来看,答案是肯定的。 记者近日在走访中航工业昌河飞机、中航工业直升机所等单位采访了解到,我国直升机近年来在飞机型号、关键技术、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产业整体水平不断提升,完全有能力为国家、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不让汶川之痛重演 中航工业昌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昌飞)是我国直升机科研生产基地和航空工业骨干企业。40多年来,中航工业昌飞实现了产品从仿制测绘到国际合作、集成创新、自主创新的重大跨越。在国防领域,多年来为部队提供了直8型机的改进改型、直11通用型直升机、直10武装直升机等优良武器装备,并引领我国直升机研制实现从第2代向3代的重大跨越。 与军用产品相比,中航昌飞近5年来在民机领域取得的重大进步,更是成为各界备受关注的焦点。 “汶川地震时,国产直升机由于技术性能受限而不能在高海拔地区使用的经历,直升机人至今还痛心不已。痛定思痛,从2008年开始,中航直升机公司自主投入,与直升机所携手合作,加快了民用直升机的研发进程。”中航昌飞董事长、总经理余枫说。 2010年3月,大型民用直升机AC313横空出世,宣告我国大型直升机研制从第二代跨入了第三代。一年之后的9月2日,AC313在青海共和机场,成功飞越海拔高度8000米,改写了世界直升机高原飞行的纪录,以最有力的表现,验证了中国直升机产业的真实水平。 AC313型直升机作为国内第一款大型民用直升机,以其先进的技术、明显的价格优势、完整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具有极大的市场潜力。以它为代表,我国民用直升机的各项技术创新纷至沓来,为推动民机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1吨、2吨、4吨、6吨、13吨民用直升机谱系,基本可满足各个领域的需要。我国民用直升机正加速系列化、产业化的发展。 IT水平位列世界三甲 之所以能够在短短5年时间里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除了深厚的历史积累,自主创新是中航昌飞最本质的动力之源。在中航工业昌飞所取得的众多科技成果中,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化制造管理体系最具特色。 在昌飞科研生产网络指挥中心,记者看到整个企业包括不同厂区的零件制造、铆装、总装、试飞进度以及质量情况等,全部处于实时监控之下。各生产车间主任和各级管理者可以通过网络指挥、在线监控整个公司的生产运转状况,实现集中、准确、快速、高效的生产管理。用余枫的话说,中航昌飞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仅在同行业,与其他行业相比,亦处在领先地位。 可以说,正是这个统一的数字化平台实现了基于单一数据源的系统集成,完成了中航工业昌飞直升机制造从模拟量传递到数字化传递的转变,成功实现了多型号直升机研发和生产任务的数字化管理。中航工业昌飞公司总经理周新民告诉记者,目前全球具备这种管理水平的航空企业,仅有空客、波音和昌飞。 优秀厂、所双剑合璧 优良的制造,源于精美的蓝图。与中航昌飞相呼应,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作为我国从事直升机型号研发和直升机技术预先研究任务的大型科研机构,近几年来在预先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22项、集团公司奖59项,申请专利89项,取得专利授权19项。 其中,AC313可谓近年来直升机所民机方面的代表作之一。据型号总师徐朝梁介绍,AC313采用一系列自主创新的关键技术。如直升机最关键的部件旋翼系统,采用了在国际上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的新型钛合金复合材料旋翼系统;航电系统采用了数字化的综合航空电子系统;发动机采用了电子控制的、能够更好地减轻飞行员负担并降低油耗的发动机;还有机体结构材料中复合材料用量占到整机的50%等等。 如今,直升机所已基本形成支撑自主研发第三代直升机的通用直升机研发平台,打通了直升机数字化研制生产线,实现了基于数字样机的直升机产品研制和全面的技术状态管理,初步形成面向直升机产品全业务流程、全寿命周期、全价值链的信息化体系。 对于未来,中航昌飞与直升机所都表达出乐观的自信。但他们也坦承了自己的忧虑。随着日后低空的开放以及私人市场的逐步兴起,直升机必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下一个“蓝海”。对此,实力雄厚的国外厂商早已虎视眈眈,觊觎已久。作为一个大国,我国有必要自主掌控自己的天空。但目前直升机产业无论是在若干关键技术,还是企业品牌实力,抑或产业链的完善与质量上,还有着一定的差距,依然需要国家坚定地给予支持,让中国直升机产业飞得更高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