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网 记者何丹 通讯员王祉乔、李娟 报道: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忠诚而质朴,在无数个“5+2”、“白加黑”的日子里,心甘情愿地以长水为家。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勤劳而勇敢,只要有需要他们的地方,再苦再累,也会冲锋在前。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而伟大,舍小家为大家,身先士卒,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的成绩。 …… 他们就是云南机场的共产党员。在他们的带领下,数千名云南机场人携手共进,实现了昆明长水国际机场转场一次成功、一炮打响的奇迹。 6月28日,长水机场正式开航运营的第一天,其累计执行航班351架次,旅客吞吐量达到4.5万人次,成为全国机场转场当日旅客吞吐量最多的一家。在7月4日以后,长水机场航班量恢复到原有巫家坝机场的水平。 这些奇迹靠什么来创造?“靠的是共产党员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靠的是云南机场人永不磨灭的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云南机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周凯的回答掷地有声。 一份情怀一种精神 在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全会上,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与广大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弘扬优良传统,树立高原情怀,倡导大山精神,坚韧不拔、勇往直前,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新业绩。云南机场人积极响应号召,肩负起云南省委、省政府赋予的重任,肩负起延续百年巫家坝辉煌历史的责任,肩负起长水机场未来发展的责任。集团党委、长水机场党委积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全体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树立起长水机场转场运营的精神支柱。 长水机场转场运营前后,面对新环境、新问题、新挑战,集团党委多次深入到机场一线,倾听员工心声,对转场运营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分两个批次抽调集团机关工作人员到长水机场帮助工作。集团党委工作部全程参与转场宣传报道、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 长水机场党委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党委有关部署要求,围绕转场中心工作,发扬“5+2”、“白+黑”的艰苦奋斗精神,稳步推进“三熟悉、一熟练、两确保”主题实践活动,其中包括业务熟、功能熟、流程熟,设施设备操作熟练,能够维护和保养设施设备。通过合成测试、模拟演练,员工对机场及其设施设备的熟悉、熟练程度明显提高,达到了基本熟悉、基本掌握、基本熟练。长水机场党委还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对长水机场的重要节点工作、交通出行、乘机流程、商业开发、旅客提醒等转场内容进行了对外宣传,及时、准确地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做到了新闻性强、宣传面广、影响力大,使社会各界知晓。同时,他们注意发掘内部典型,推出每周人物和每周团队,在各部门中反响热烈,营造了学习典型、宣传典型的良好氛围。各基层党组织、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共产党员紧紧围绕转场工作,识大体、顾大局,为转场运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12年6月29日,云南机场集团党委荣获“云南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这无疑是对云南机场人高原情怀、大山精神的褒奖。如今,随着长水机场正式转场运营,一个个优秀党员、模范员工不断涌现,无数饱含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的珍贵镜头被永远定格在昆明机场的历史画卷上。 “拼命三郎”的苦与乐 2011年6月,作为先期13位派驻新机场参与转场的动力能源部人员之一,范鑫来到了长水机场。在他的记忆中,那时的长水机场航站楼还在进行紧张的内部装修工作,各式各样的建材在楼内随处可见。在航站楼外,连接航站楼和场区的道路正处于紧张施工中,雨天是泥泞的道路,晴天就是漫天的红土飞扬。 机场附近闲置的厂房成了动力能源部小伙儿们临时的家。几张简单的桌椅上放满了工具,几块纸板拼凑在一起就是床。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从建设指挥部拿来3G电子图纸,开始不分昼夜地学习、消化,用时1个月完成了平时需要3个月才能梳理完的电子图纸。 刚熟悉了图纸的他们来不及休息就扎进了航站楼里。白天,他们穿梭在航站楼内,逐一将每一条线路、每一个电源接口与图纸上的标注进行对照,晚上看图纸、找资料、查不足。凭借勤思善钻的探索精神,凭借吃苦耐劳的实干作风,凭借一字一画的手绘图纸,凭借每天在航站楼内6公里以上的步行距离,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掌握了长水机场动力系统的线路走向,为日后转场各项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个月后,航站楼外立面基本成型,动力能源部的工作也进入了新的阶段。有这样一组数字对比:巫家坝照明设备有2万个,配电室30间,开闭站1个;新机场照明设备达到7万个,配电室139间,开闭站22个。一时间,长水机场动力能源部的工作量翻了好几番。 苦不苦?累不累?每当记者抛出这种问题,他们在给出肯定答案的同时,总会加上一句话:“值了!”为了长水机场转场这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无悔地付出,收获的是难以言喻的喜悦。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每每看着日新月异的长水,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从心底油然而生。” 2011年3月16日5时,长水机场航站楼首次通电。在那个气温零摄氏度以下的清晨,看着被点亮的七彩航站楼,动力能源部的李滇军仍能清楚地感受到冰冷的身体里那颗火热的心在激动地颤抖着。 为了确保通电万无一失,从3月15日10时开始,李滇军便陪同昆明供电局报装中心的技术人员进入航站楼开始通电气前的检查,顾不得吃饭。他们对航站楼内的2个开闭站、10间配电室的40多台变压器、30多公里电缆、成百上千台高低压配电柜,进行一遍遍反复排查,哪怕是一个螺栓都必须严格按照供电规范逐一核对,确保不发生任何异常。 在李滇军、范鑫等一批党员的带领下,动力能源部的小伙儿们干得更卖力了。长水机场第二次模拟演练当天,朱建明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面对同事们疑惑的眼神,他露出了幸福的微笑。原来,为了了却老人的心愿,他刚在演练头一天举行了婚礼。新婚当晚,他对妻子说:“大家的辛苦付出只为长水机场顺利通航。演练是大事,哪怕我只是生产链上的细小一环,也不能缺席。”“嗯,我懂。”得到了妻子的理解与支持,朱建明自然笑得格外幸福。 红土高原上的守卫者 2011年6月19日,护卫部奉命进驻长水机场,担负起了航站楼和飞行区的巡逻、守护任务。从此,以前时常发生的偷盗、破坏设施设备的现象受到遏制,护卫队成了长水机场安全保障的“尖兵连”。 姚育强,曾经是“尖兵连”的队长,如今是监察二大队队长。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带领队员清理新机场周边的“小香港”,即一条在机场修建期间周边村民自发形成的商业区。说是商业区,其实就是由几间老旧且简易的板房形成的一条小街,里面有菜市场,有兜售小食品和小商品的商家。 “以前这里的生意很火,在这边工作的工作人员也会到这里的小摊吃饭、购物。但是,随着新机场投入使用时间的临近,周边的环境治理、清理工作也迫在眉睫。”说这话的时候,姚育强有一丝焦急,红彤彤的眼睛却显得格外有神。他熟练地点起香烟,吞云吐雾,让人很难相信他是在参与转场后学会吸烟的。“没办法,实在太累了,只有靠香烟提神了。”他说。 谈起一年来工作中的点滴,一夜没有休息的姚育强精神十足,条理清晰。他向记者介绍说,护卫部负责通向航站楼、飞行区道口的人员和车辆管控,以及356万多平方米的航站楼和飞行区的安全警戒。航站楼巡逻距离有5.5公里,飞行区围界长达22公里,仅仅是这两项加起来就相当于从昆明城区到长水机场的距离。而事实上,为了确保安全,仅是围界的巡逻每天就会多达10余次。护卫队从最初的20人增加到现在的118人,安全保障了校飞、试飞,以及多次大规模的演练。 强将手下无弱兵。在姚育强的带领下,护卫队的队员个个都是好样的。在他们之中,一群平均年龄20岁出头的女生在汗水和泪水中蜕变、成长,在红土高原上体验着与众不同的“成人礼”。 贾嫚嫚,一个看上去文静、秀气的女孩却是唯一拥有工作经验的老员工。来到长水机场的第一天夜里,她就在航站楼内守夜。那时的航站楼还没有装上门,大风呼呼地刮来,让穿着军大衣的她也感觉到了刺骨寒风。好不容易撑过了一夜,她也被寒冷和胃疼折腾了一夜。在她拿起电话,准备给大队领导打报告回巫家坝机场时,让她没有想到的是,大队长的电话先打进来了。接起电话,那熟悉、亲切的声音饱含着真挚的关心,让贾嫚嫚想打退堂鼓的话怎么也说不出口。那一刻,贾嫚嫚骨子里那一股不服输的倔劲儿又上来了。她透过无线电波给大队长立下军令状:“情况确实很艰苦,但是我愿意接受挑战,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从此,工作中遇上再大的困难也没有挡住她前进的脚步。 特别是在一群小女孩儿中,当过兵的贾嫚嫚很快扮演起了大姐的角色。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大家讲老机场是如何保障的,强调安全是第一位的。她鼓励大家认真学习,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在这支队伍中,刚从大学校园走上工作岗位的女生很多,孙秀便是其中的一位。在大家的关心和帮助下,这位娇弱中总带着韧劲的女孩飞速成长。在道口执勤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些难听的话:“有什么好查的?我刚才不才经过这里吗?你要检查多少次?烦死了!”“看什么看?啥都没有!”每当遇到这种尴尬的情况,孙秀总是把委屈的眼泪往肚子里咽,并耐心地向对方解释,直到他们配合检查完。只有回到宿舍,她才将满腹委屈哭出来,随后收拾好心情,再次走上工作岗位。 因为信念选择担当 2011年5月,长水机场使用手册及其附件的编写工作正式开始。使用手册是机场使用许可证审批的必要条件,其附件运行管理手册是机场运行的规定性、纲领性文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空管专业的资深指挥员,飞行区管理中心运行指挥部的王亚帅承担了机场使用手册、运行管理手册中涉及飞行区部分的编写任务。 2012年,昆明机场转场工作进入了真正的冲刺阶段。各相关单位都在厉兵秣马,长水机场所有的“机器”都围绕着转场这一核心而转动。可就在1月30日这一天,王亚帅在下班回家途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足骨骨折、韧带拉伤、软组织受损,不能正常站立。面对当前艰巨的转场重任,王亚帅不甘心在这个非常时期影响部门的工作进度。他想,脚不能动,但手还可以打字。于是,他主动要求领导安排工作。就这样,他在家中疗养时完成了《运行管理中心培训教材》和《运行指挥室操作手册》的编写,并在伤愈后,立刻投入到培训工作中。 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他?王亚帅说:“是信念的力量。我坚信,今天的辛勤耕耘,换来的将是明天转场成功、安全运行的硕果累累。”朴实的言语、憨厚的笑容,映射出的却是勇者的担当。 正是有了这种担当,王亚帅和他的同事们才会与使命同行。今年6月,飞行区管理中心运行保障部场务维修队的张建勋原本应该走进婚姻的殿堂。但为了顺利转场,他和同样在为转场工作奔波忙碌的女朋友一起说服了家人,决定将婚期定在昆明长水机场顺利转场运行以后。 作为飞行区工程最后的把关者,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高照,张建勋每天穿梭在飞行区的各个工程项目之间,把发现的问题一一详细记录并拍照存档,回到办公室马上整理成文上报相关单位。在每一次工程整改工作会议上,他与施工单位据理力争,不放过任何问题,整改不完成决不罢休。 坚持我们携手前行 拥有国内最大单体航站楼的长水机场引入了一套全新的行李检查系统,即同方威视XT1080CT,并新增了液态物品检测仪和爆炸物探测仪等设备。细算一下,行李检查点达到29个,横跨候机楼东西指廊,上至F3层,下至B1层,完整地走一遍需要花费数小时。从行李检查设备数量增多,到工作区域面积增大,再到整个流程的再造,一个又一个难题摆在了安检站行检大队面前。 围绕长水机场党委组织开展的“三熟悉、一熟练、两确保”主题实践活动,安检站行李检查大队在确保巫家坝机场行李检查工作的同时,积极投身到长水机场行李检查培训工作中。 从2011年11月开始,李曼红和她的同事们就利用轮班休息时间来组织培训。从理论培训再到实际操作培训,从分队长培训再到员工培训,进行了多少次,李曼红已经记不清了。每一次,她总是尽可能地让每一个操作步骤了然于心。 李曼红说:“行李检查工作繁琐复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个工作的失败。因此,我们不仅要熟悉所有设备和流程,还要熟悉值机员的操作流程,这样才能清楚知道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从而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在针对交运行李系统组织的培训中,为了测试开机员判定开检的行李与被打入开包房的行李是否相对应,安检站组织行检大队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培训,每次测试培训要使用100件测试行李。由于“两场双保”工作任务重,每次测试培训都不能保证人员完全到位,行检员工要按照分组轮流扮演旅客、值机员和安检员。这时,李曼红都会尽量将队里的女同事安排到开机或是开包岗位,而让自己扮演旅客,带领其他队员一次又一次地将行李从开包间搬出放到每个值机柜台前。人们总见她拎着不同的测试行李,在一个值机岛测试完后又换另一个值机岛,如此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坚持,坚持,再坚持一下!采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长水机场人的心声。身兼巫家坝机场信息技术中心办公室主任和长水机场飞行区管理中心主任的许新艳,一边要肩负巫家坝机场的信息工作,一边要在长水机场熟悉新的工作领域和环境,工作的压力和责任顿时增加不少。家里孩子生病了,她来不及照顾,总是交给丈夫。在夜深人静时,她也会觉得亏欠孩子。但是一想到自己身边战斗的同志们,一股力量就会激励她经受住一次又一次考验,向长水机场胜利转场发起最后的冲刺。 靓丽青春闪耀长水 300名来自云南机场集团、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云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工商学院的志愿者肩负着光荣的使命,参与机场转场后的志愿服务工作,辛勤服务于航站楼旅客(参观者)和机场四大中心及党委工作部各个岗位。他们以热情的服务播撒一路爱心,上演了许多感人的故事,成为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身穿蓝色马甲,用微笑为壮丽的长水航站楼增添了许多温暖。 7月4日,志愿者罗裕龙、张琦在E值机岛遇到一位65岁左右的福建老人,手里拿着一张她的儿媳妇写的纸条:“你好!我妈乘坐18时35分从昆明飞往厦门的KY8085航班,因她不识字,不会说普通话,请你帮忙,无限感激。”看见纸条,他们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带老人到D岛10号柜台办理无人陪伴手续。7月5日,两位醉酒旅客误了飞机,志愿者郑燕楠、姚俊、王蓉、石磊帮助他们办理了改签手续,为其端来热水,擦拭呕吐物,叫来了医务人员,并联系到机场宾馆休息。还有一次,志愿者杨思佳、陈钦梅见一名旅客满脸焦急的样子,便走上前去询问,得知她的母亲走丢了,说着眼泪掉了下来。两名志愿者一边安慰,一边问她母亲的特征,并通知了机场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查找,最后在E值机岛找到了她的母亲。看着母女俩深情地拥抱,志愿者也哭了。服务四队主要服务点都在B1层和B2层,号称“地下工作者”。队员常妮发明了主动服务“吆喝法”:“您好!请问您是接机的吗?请往这边走。”“您好!乘机的旅客请往斜坡走。”他们为停车楼过来的旅客和乘地铁过来的旅客指引道路。 采访中,4所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都不约而同地说:“这些天来,机场方面车辆每天来回接送我们,为我们办理了饭卡,安排了休息区,配置了饮水机,还准备了方便面等。服务工作对于我们来说虽然有点辛苦,但每天想到机场领导的关心和人性化的安排,我们180个人在一起就相互鼓励和支持,一切辛苦都显得那么不值一提。”“我们深感身后拥有一个庞大的集体作为支撑,那么温暖、那么惬意……”几位大学生志愿者还这样说。 青年志愿者们在机场转场成功后的这一重要历史时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播撒一路爱心,用微笑服务给人以温馨和美的享受,给长水机场和无数旅客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高原情怀,就是高远、开放、包容;大山精神,就是坚定、担当、务实。自机场属地化管理以来,我始终认为,我们云南机场人是有这样的情怀和精神的。特别是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的拔地而起、横空出世,将我们的高原情怀、大山精神凸显得淋漓尽致。”周凯满怀深情地说,“我们长水机场的全体干部职工在转场工作中体现出的勇于担当、敢闯敢干的开拓进取精神,具体工作中表现出的‘5+2’、‘白+黑’的爱岗敬业精神,以及各基层一线涌现出的舍小家、顾大家,带病上岗、带伤值班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最有力的体现。一个斩钉截铁的口号背后是同志们大山一样的坚定、担当和务实精神,展现出来的则是同志们高远、开放和包容的情怀。” 回顾转场的不同阶段,云南机场集团党委以创先争优为载体,有效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调动全体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经过500多个日日夜夜,奋战在不同岗位的机场共产党员以长水为家,以云南人朴实的高原情怀和大山精神树起坚定的信念,和广大云南机场员工同呼吸、共命运,用汗水、心血和智慧披荆斩棘,攻克前行路上的一道道难关,架起了长水机场的腾飞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