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今日的伙伴可能就是明天的竞争对手,但在衡量轻重后,许多美国的小型商务飞机制造商还是毅然与中国企业联手,积极开发潜力无穷的大陆市场,暂把未来的威胁搁在一旁。 华尔街日报报导,商务飞机制造商Cessna Aircraft以及Hawker Beechcraft最近几个月一直在探讨与中国企业合资设厂的事宜,而霍尼韦尔公司(Honeywell)去年也签了几份初步的协约。 美国以外的企业也不甘落后,巴西航空业者Embraer上个月表示,考虑把一家生产小型商用飞机的中国合资厂,改造成生产主管商务机的工厂。 由于小型商务飞机产业实际已在萎缩,逐渐崛起的中国市场此时也就更显得魅力十足。去年10月,霍尼韦尔曾经估计,受全球经济疲软影响,去年整个产业交货的新商务机数量应在600至650架之间,低于2010年的732架。 Cessna估计,中国可能在15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商务飞机市场。霍尼韦尔亚太区总裁高博安说,大家都在抢占中国市场,想弄清楚该与谁合作,以及如何掌握合适的途径。 Cessna上个月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AVIC)旗下的一家子公司签署协议,准备在成都建立合资企业,生产中型商务机,并合作开发更大型的飞机。Cessna的执行长厄尼斯特说:“如果能在当地市场生产,就能更了解客户需要,更快地因应调适。” 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中国市场的最大魅力之一。负责欧洲、中东与亚非市场的Beechcraft公司总裁麦古说:“我们的巴西或瑞士竞争对手,支付的劳务费用都比美国低,而劳力占飞机制造成本的比重很高。” 中国的商务和通用航空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据霍尼韦尔的亚太区总裁高博安估计,目前中国商务机和通用机加起来不过1000架左右,美国则高达22.5万架。通用机是指军用机与商用机以外的另一飞机类别。 但业界专家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富裕以及北京放宽航空管制,中国商务机和通用机的数量也将快速成长。 航空业主管说,他们必须紧跟科技发展趋势,保持技术领先中国竞争对手。高博安说:“在智慧财产权领域保持领先的唯一途径,就是创新的速度要比推出产品的速度更快。” 何况,中国目前也在积极培育自身实力,以迎接全球航空业的挑战,来自中国的竞争威胁只会与日俱增。去年6月,中航工业收购了美国私人飞机制造商Cirrus Industries,由此获得一个轻型螺旋桨飞机生产基地,以及一款研发中的小型喷射机。 通用动力旗下的Gulfstream Aerospace公司总裁佛林说,他绝对不敢看轻中国的制造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