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3事故让高铁建设猛踩了一脚刹车,短期内铁路基础建设和大规模项目招投标工作进展明显放缓,“高铁热”似乎逐渐淡出了大众的视野。但与此同时,我们发现,通用航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在逐渐被炒热,依稀可以从其高速发展中嗅到一点高铁的“味道”。 如果说高速铁路放缓建设步伐是一次理性回归的话,我们希望通用航空在发展阶段就能够稳扎稳打,防患于未然。 中国低空空域一直以来都是由空军控制,低空飞行受到军方严格的限制。为此,中国通用航空发展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阶段,国内所拥有的通航飞机为数甚少,专业的人才也极缺。当《关于深化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出台后,国内通航市场变得炙手可热,各方面的资本涌国内的通航市场,但是同时,我们决不能忘记我国的通用航空仍然处在规模小、底子薄、安全基础差的阶段。 如何解决低空空域开放后通航的安全问题?我们认为,一方面是要加紧专业人才的培养,现代工业可以大批量的生产出通用航空飞机,但合格的飞行员却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出来的。另一方面,在通用航空安全管理方面,无论是政府还是公司都还缺乏经验,因此,除了要加强政府监管之外,通航公司自身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才是治本之关键。 此外,高铁“刹车”除了安全因素,还因为“差钱”,通用航空要保持可持续地发展,同样需要进行严格地成本核算。 和高铁类似,通用航空的成本不光体现在前期的建设成本上,更多的或许体现在后期的运营与维护上。目前,各地都在论证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的可行性,或者是加快推进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希望在低空管制开放后从中分得一杯羹,但是有几个地方政府已经想清楚了通航的商业模式却值得商榷。 高铁“刹车了”,但同时却为通用航空发展留下了经验,以“高铁”为鉴,我国的通用航空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