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松,今年32岁,目前经营着一家文化传播公司。 翱翔天空,邓新松儿时的梦想。13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滑翔伞,十余年间,因经济原因他有过放弃的想法,但最终他坚持了。“梦想坚持终成真”,他作为宜昌第一个玩动力伞的个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他“玩”出了属于自己动力伞公司,航拍、高空架线、广告宣传、灾难搜救等都是他涉足的范围。 “玩出来的财富”,在谈及自己的创业发展他笑称,玩的背后是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如今虽有一定的收获,但是他更希望能够尽力回报社会,让更多的宜昌市民都能够飞起来。
动力伞
A“一直很想飞” 经济压力下,选择好就业的专业 7月31日,在捷克结束的第六届世界滑翔伞定点锦标赛中,19岁的宜昌小伙杨小强获得亚军 (见昨日本报一版)。昨天,在谈及杨小强时,今年32岁的邓新松笑着说,“这小伙子很有前途,当初他最早学滑翔伞时,我还有幸教过他。看到他,我仿佛就想到了自己当初追求飞翔的自己”。 飞行中的邓新松。 图片由其本人提供 “1997年,我中专毕业,来到长江开发总公司从事餐饮服务工作,但从没有放弃过飞的梦想。”邓新松称,从懂事开始,他便希望能够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上学后受家庭经济条件影响,他不能够选择自己梦想的专业,只能在家人安排下,读中专,选择当时比较好就业的旅游专业。 “理想和现实有着很大的区别”,邓新松说,毕业进入工作岗位后,他曾有过一段比较失意的日子,那时他一度想放弃现在的工作,因为和他心理预期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考虑到家庭经济原因,他坚持了下来。但是从来没有放弃过,想翱翔天空,飞起来的想法。 B“我也能飞?” 一纸宣传单页,他开始接触滑翔伞 “以为这辈子飞翔只是一个梦想时,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有了飞的可能。”邓回忆。 1998年9月的一天,像往常一样,邓新松行走在铁路坝宜昌商场附近,这时,有人给他发了一张传单,“如果以前,我可能看后随手一丢,但是这次我把这单页仔细地折叠后放进了口袋”,邓新松说,当时单页上印制的内容大致是,一家俱乐部招收会员,在该俱乐部可以学习滑翔伞,正是“滑翔伞”三个字吸引了他。 “那天回家,我很兴奋,第二天上班后请了个假便按照宣传单页上写的地址,找到了当时的那家俱乐部。”邓新松说,找到后没有听对方介绍完该俱乐部的所有项目,他便交了100多元钱的会费,成为了当中的一名会员。 “从半山腰一口气跑到山脚下,很兴奋!”邓称,最初接触到滑翔伞,他们做的最多的练习便是地面练习,因受制于设备过于陈旧的影响,他根本没有真正“飞”过,可即便如此,他还是很兴奋,“那时每周六、日两天,俱乐部都会组织会员进行滑翔伞的训练,两天的费用在180元左右,这费用随着训练的进行,让我开始吃不消。”邓告诉记者,当时他一个月的工资仅仅是几百块钱,而每个月的训练费便已经超出了他的工资收入,为此他开始不断找理由找父母要钱,以维持自己的梦想,但在1999年年初,他训练三四个月后,终于被父母发现,无法再坚持下去,不得已下,他萌生了放弃的想法。 “就在我准备放弃时,俱乐部的负责人找到我,让我做辅导员冲抵相应训练费用。”邓感激地说,正是俱乐部的支持,他才得以继续自己的梦想。 C “真飞起来了” 两次见面,他乘动力伞飞翔 “1999年3月,我接触了我的动力伞启蒙教练,从此我的人生又多了一种选择。”邓新松告诉记者,他在俱乐部的支持下开始做辅导员,并且遇到了前往宜昌该俱乐部做技术指导的动力伞教练,当时该教练认为其很有天赋,欲邀请其前往河南进行发展,但考虑到经济方面原因他拒绝了。 “也许我真的是与动力伞有缘分,事隔几个月后我再次见到了邀请我的动力伞教练。”邓回忆道,当年的9月,他在外闲逛时,居然再次意外的遇到了邀请他的动力伞教练,这次该教练带着他的弟子在宜昌做动力伞飞行广告的宣传,看着对方“玩”动力伞的样子,邓新松心里如猫抓般难受,在几经考虑后,他第二天便辞去工作,拿着父母给的2000多块钱,随该教练前往河南平顶山。 邓新松说,他一直记着1999年的11月,因为在这个月他终于真正“飞”了起来。“当时在空中飞了5分钟,并按照教练的要求做了‘8’字旋转,真的很兴奋”。 “学会飞行后,我又学了动力伞的设备维修、维护。”邓说,在自认为掌握了所有的技术后,他返回宜昌,想在自己的家乡做出自己的事业。 D “一月间有10多天在城区飞” 帮人飞行,赚钱购买第一辆动力伞 “回到宜昌后,准备自己创业,但是苦于没有创业资金,这时原来的俱乐部找到我,让我当其飞行员。”邓新松说,其返回宜昌后一度为没有创业资本而发愁,这时原来的俱乐部再次找到他,并提出购买一辆动力伞,让其帮忙飞行,俱乐部按照飞行量给其支付报酬,考虑到俱乐部的提议既可以满足自己对动力伞的热爱,又能积累创业资金,他便同意了对方的提议,成为该俱乐部的一名动力伞飞行员,“以前,从来没有过动力伞飞行员,我是第一个,每次在空中飞行,别提有多自豪了。”邓称。 “那时一个月的时间有十多天在飞行。”邓称,当时飞一次俱乐部会支付给他三百元左右,而那时他飞的最多的广告便是体育彩票、酒类广告等。就这样他在该俱乐部飞了两年多的时间,而在此期间他将赚到的钱购买了属于他自己的动力伞,带着这动力伞,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他离开宜昌,前往广州,在广州的几年间,他做着和在宜昌同样的工作,终于挖到第一桶创业资金,他带着这笔创业资金毅然再次返回宜昌。 E“希望靠飞做公益” 动力伞为本,创建属于自己的公司 “2004年返回宜昌后,也帮人飞过动力伞,2005年在朋友的邀请下,我把动力伞发展至愚人岛,在此期间,我也帮全国不少俱乐部驾动力伞参加过国家级比赛,取得过不错的成绩,但这一切都是为我创办自己的动力伞公司做铺垫。”邓回忆道。 在经过不断积累下,邓新松开始了自己的创业。“2007年,我与4个股东一起创办了一家俱乐部,因为依托俱乐部才能够更好的拓展业务,但因股东间意见不统一,后来我退了出来,开始考虑自己创业。”邓称,在家人支持下,他与爱人创办了现在的文化公司,该公司以动力伞为依托,业务涉及到航拍图片、高空架线、广告宣传、灾难搜救等,并有了比较固定的客户源。 “以前是没有条件,现在条件允许了,便想以此回报社会。”邓称,条件允许情况下,他希望帮更多的宜昌市民飞上高空,体验飞的感觉,也希望自己能做更多的公益事业,回报社会。 “有救灾,第一时间通知我,动力伞有着我们自己的优势,上空快,受限条件少,能更好提供救援信息。”邓表示。 本报记者吕晓红 实习生吴婧宁田第潘 专家点评>>> 成功不是偶然爱与追求是关键 三峡大学创业研究与辅导中心主任王琼海表示,就他坎坷的创业过程来说,他算是一个创业成功人士。他能如此成功,有三点很重要。首先,动力伞产业的发展符合社会潮流,符合80、90这代人的运动喜好。其次,将个人的喜好和企业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将自己喜欢、感兴趣的事情作为一种事业来经营,这样更容易成功。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他才能拥有较高的境界、较远的目光。他的成功不是偶然,对自己喜爱事业的不懈追求为他将来的成功埋下了种子。最后,成功后不忘回馈社会,是企业与社会的双赢。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积极参加公益事业既能扩大企业的影响又能回报社会。这是成功人士应有的眼光和远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