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一个团体,男女老少都有,最大的63岁,最小的不到30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飞翔。如今,他们已经将这一梦想实现。不仅如此,他们中还有人拥有私人飞机,并正在准备建立省内首个民用飞机航空站。 在外人看来,飞行是高消费,富人的活动,但实际上他们大多数人只依靠个人的退休金或工资来生活。他们所富有的,仅仅是对蓝天的热爱,对飞行的执着。 “看着好像有点危险,但实际很安全。”63岁的李佳新在全国动力伞女性爱好者里,是年岁最大的了。动力伞在她看来已经不再神秘陌生。然而,在一般人看来,动力伞运动,还是属于危险及高技术含量的运动。昨日,记者走近吉林市的动力伞爱好者们,揭秘这些人的“飞天”生活。 老人是全国年龄最大女“飞人” 到目前,李佳新学习动力伞3年多了。从最开始的接触到现在可以在教练的指导下飞行,她体验出从未有过的快感。媒体报道资料显示,世界上年龄最大的滑翔伞选手为85岁,最小的4岁。中国年龄最大的滑翔伞选手为64岁,最小的16岁。而在动力伞方面,教练杨宝全在圈内了解到63岁的李佳新年龄最大。 “我爱运动,骑车、冬游,我都喜欢。”李佳新性格开朗,别看上了年岁,但走起路来精神头很足,一点都不亚于年轻人。李佳新说,玩动力伞,脚下功夫必须好,每次练习,她都要背着50多斤的动力伞跑。 网上3万元购置设备 2008年的一天,李佳新在江边溜达,无意间看见有人在江边舞弄“降落伞”。“那时候就感觉这东西挺好玩。”李佳新说,当时她便上前询问,舞伞的人留给了李佳新一个电话。就这样,李佳新老人开始与动力伞结下不解之缘。 别看李佳新老人已经63岁了,她除了喜欢各种户外活动外,对网络也一点不陌生,她经常通过网络结交一些朋友,寻找一些乐趣。 在对动力伞有兴趣后,李佳新便开始在网上寻找相关信息,并打算在网上购买一个动力伞。“网上的人说我不会玩,竟然不卖我。”李佳新说,这让她很郁闷。于是她按照之前得到的电话号码,向动力伞爱好者求助。于是她找到了吉林市动力伞爱好者发起人杨宝全。在杨宝全的帮助下,李佳新花3万元买了一个动力伞。李佳新老人说,她现在退休了,每个月能有1000多元的工资。3万元对她来说也不是个小数目。但她认为自己花得很值。 背着10多斤大伞上下7楼 “我买伞的事孩子都不知道。”李佳新老人说,毕竟在别人看来,这种上天飞行的活动有些危险。孩子出于安全考虑也不让李佳新参加。 李佳新老人告诉记者,孩子回家了她就把伞藏起来,每次外出玩动力伞的时候,她都要背着10多斤的伞上下7楼。“开始是背不动,但慢慢的就好了。”李佳新说,这都不算难的,最难的是练习飞行的时候,需要背着50多斤重的动力伞机器。“负重至少得跑50多步吧,得把伞撑起来。”李佳新说,通过动力伞练习,她觉得身体比以前更好了。 ●首飞记忆 “脚下一切都变小了” 2008年,李佳新老人跟着杨宝全教练开始练习。由于动力伞练习必须在宽阔地段,于是大家基本都要在山上练。“一阵风吹来,就感觉脚下所有的东西都一下子变小了。”李佳新老人这样形容第一次飞翔的感觉。 李佳新老人说,因为体力原因,她每次飞行的时间并不长。而且从最开始买伞,到第一次飞行,她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体力不好,只能一点点练习。”李佳新说,在练习飞行之前,大家都要在教练杨宝全的带领下,到山上滑行,每次滑行后,还要背着10多斤的大伞走回山上。“人家年轻人能飞三四次,我就只能飞一次。”李佳新说,即便是一次,这种快乐也足够让她满足。 ●飞行练习 飞行很有讲究 教练也曾遇险 昨天,在一片开阔地上,李佳新正在练习“逗伞”。头戴头盔,四肢也都戴有专业护膝的李佳新,看起来一点都不像60多岁的老人。"逗伞"需要很大的体力,是练习的基本功。”李佳新说。 经过简单的热身李佳新开始仔细检查机器等装备,确认安全后由同行及教练帮助起飞。 “助跑,注意平衡!”一旁的杨宝全不时向李佳新发出指令。借助发动机的推力和伞的升力,动力伞瞬间飞上了天。“我们一般都在200米左右,不让学员飞得太高,也是对学员有一种保障。”杨保全说,选择飞行的时间是很有讲究的,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不适合飞行。“中午时太阳把所有的热量传给地面,造成空中的气流不稳定,使得飞行中很难掌握平衡。”杨宝全说,他就曾经经历过一次险情,在飞翔时突然受到一股气流冲击,整个动力伞突然直线上升。“我就慢慢调整,一点点靠着经验脱离险境。起飞时是最难的,飞到天空就不难了。”杨宝全说,等到降落的时候顺着动力伞的力道减速,就会很安全。 教练是江城私人飞机第一人 杨宝全在上世纪80年代加入了航空运动爱好者的行列。1986年试验成功了自行试制的三角翼滑翔机,1987年开始接触超轻型水上飞机,1988年在深圳某水上飞行器有限公司接受水上飞机飞行培训。1990年成为“中国航空运动协会”会员。先后在国内数家航空俱乐部担任飞行员、教练及基地主任。掌握了多种型号的水上型、陆上型轻型飞机的昼间和夜间飞行技术。拥有吉林市目前唯一一架私人民用飞机。 自制三角翼飞100多米 59岁的杨宝全对飞行有着很深的执着。他的俱乐部里有很多学员,大家都叫他山姆教练。 “从小我就有飞行的理想,总是幻想有一天我能飞上天。”杨宝全说。“后来上班了,我就总想通过各种方法实现飞行,总幻想飞上天。”杨宝全说,1986年,当时他已经上班,他按照航空杂志上的知识,开始自己制作飞行三角翼。当时都是用竹竿做的,完全是手工制作,为了做这个三角翼,他当时花了3个月的工资,60多元钱。 “飞了30多年了,第一次飞行最难忘。”时至今日,杨宝全还记得当初自己第一次飞行的经历。杨宝全说,当时采用的是滑行飞行。在山坡上向下跑,经过几次试验后,他决定起飞。 “当你飞起的时候,耳边突然静下来,一点声音都没有了。”杨宝全说,毕竟是自己第一次飞行,飞起来后自己也有些害怕。而且突然来了一阵风,他顺着风的力量降落下来。“撞到了树上,三角翼也撞坏了。”杨宝全说,他飞行了约有100多米远,20多米高。 组建“吉林市滑翔协会” 虽然降落有些失败,但飞行是成功的。这极大地鼓舞了杨宝全的信心,也激起了他对飞行知识的渴望。当年,他带着自己三角翼飞行的照片,来到北京寻求专家帮忙。在专家的建议下,杨宝全才知道在吉林市有人在弄水上飞机。“我当时很兴奋,马上就回到吉林市找这些人。”杨宝全说。 很快有着同样梦想的人结识在一起。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实现飞行的愿望。1988年,这些年轻人来到深圳成立了水上飞行器有限公司,继续为飞行梦想而拼搏。 1989年5月,杨宝全将第一部滑翔伞带回吉林市,开始在吉林市龙潭山鹿场后山练习山坡滑翔飞行,并取得了成功的飞行经验。同年,他召集了近20名爱好者一起开展山坡滑翔伞飞行活动。组建了当时第一家民间“神鹰飞行俱乐部”。1991年1月,他们参加了吉林市第一届雾凇冰雪节,成功地进行了高山滑雪起飞滑翔伞飞行表演,后在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下组建成立了吉林市首个“吉林市滑翔协会”。 私人飞机仅飞过十来次 2007年3月,杨宝全花10多万元买回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第一架飞机“蜜蜂-3”型轻型飞机。“只在买回来时飞了十来次,后来就一直没飞了。”杨宝全说,他是吉林市第一个购买民用私人飞机的。但因为没有飞行所需要的场地,飞机在买回来不久后就一直被闲置着。 昨天中午,记者在杨宝全朋友家见到了这架飞机。它被悬挂在车库的上方,飞机的零件被分解,机身上盖着苫布,上面布满了厚厚的灰尘。“不知道哪一天它才能再飞。”杨宝全说,他现在的心情就像怀揣着百万元的支票,却不知道去哪里兑换。 ●最大心愿 建省内首个民用航空站 杨宝全说,吉林市地处东北三省的中心地带,周边自然风光景色秀丽。而且吉林市最大的特点就是有一条贯穿城区的松花江。“完全可以在江面上建立几个水上航空站。”杨宝全说,有了航空站,可以带动周边地区的乡村旅游事业发展。而且简易的几百米长的土跑道就可以成为陆上机场,而民用航空站在省内还是空白。这样一些拥有私人飞机的人就可以把飞机集中到航空站来。 杨宝全说,虽然现在对于飞行有认知的人还不是很多,就连他这个吉林市唯一一个拥有飞行资质的教练来说,收入也主要靠退休金。杨宝全说,他不在乎挣钱多少,他只希望把这份飞行事业做大,他也希望有人可以与他合作,共同开发私人飞机的出租和培训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