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滨海说,如果当时没有回国,他可能会在英国的某个大学教书,过着自己喜欢的舒适惬意的欧式生活。但是,他当初毅然选择了回国,我们今天才能够在山东电力研究院看到这位科研尖兵。 1978年生于上海的王滨海,本科就读于华东理工大学,曾赴英国留学7年,获得伯明翰大学通讯系统硕士学位、东安格利亚大学图像处理及模式识别博士学位。 2008年回国工作、现任山东电力研究院智能中心人工智能室主任的王滨海,是2010年“济南市引进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泉城特聘专家”,也是2011年“山东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今年,他负责的“输电线路无人直升机智能巡检系统”项目获2011年国家电网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他带领的无人机项目组荣膺“山东省青年突击队标兵”…… 王滨海既没有留在国外发展,也没有前往北京或上海,而是来到山东济南开始自己的事业。对此,他说,“我认为自己更需要有归属感的发展平台,同时也被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和山东电力研究院的诚意所打动,他们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能让有抱负的青年所学的专业有用武之地。” 来研究院不久,王滨海就带领4个年轻人承担起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输电线路无人直升机智能巡检系统”。 我国电网发展非常快,覆盖面也越来越广。由于地形等复杂原因,单纯依靠人工巡检效率低、困难多、风险大。有一次,王滨海在济南南郊山区进行巡线调研,300米高的荒山,没有任何路,他徒手攀爬5个多小时,巡检了4个基塔,全身还被灌木丛划伤了多处。王滨海感慨地说:“这样艰难的巡检工作,是当地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天面对的。一想到全国还有许多人做着更艰辛更危险的巡检工作,我就更加坚定了做好无人直升机巡线系统项目研发的决心。” 然而,利用无人驾驶的直升机为线路巡检,在当时被很多人质疑是天方夜谭。项目研发过程中,王滨海和他的团队不但要和巡线工人一起进行野外作业,还承担着空中飞行风险大的心理压力。但他没有退缩。 面对这个在国内外研究几乎空白的项目,王滨海组建起一支10人团队。他们通过艰辛的技术攻关和封闭培训、艰难的野外巡线调研和野外飞行试验等考验,被同事调侃为“野人”团队。最终,在无任何可借鉴经验的情况下,他打赢了这场技术攻坚战。2010年11月,该成果被资深专家组成的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9年至今,他主持和参与了3项国网重点科技项目,主持1项试点工程,主持5项集团公司科技项目并参与1项,获得授权专利11项;承担的科研项目经专家鉴定3项达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年初,王滨海承担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无人机巡检适用性研究”,开始挑战世界难题——高海拔地区无人飞行巡线技术。任务重、压力大,王滨海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让无人直升机在更恶劣的环境中实现应用,替代人工巡线,才能让巡线工人少一些艰辛和危险。” |